茅台,准备凉凉了?

作者: 经观财经眼 来源: 经观财经眼 2020-09-28 18:29

文 / 夜忆文

经观财经眼 专栏作者

继“医药茅台”、“酱油茅台”、“猪肉茅台”陆续大跌20%之后,茅台“本尊”也有点撑不住的意思了。

近一周,贵州茅台下跌3.53%,较9月初创下的历史高点1828元,回撤幅度已经超过10%。

随着A股的持续降温,白马股总龙头贵州茅台,还能像往常一样独善其身吗?

做个听起来不太靠谱的预言,未来的1-2年内,茅台的牛市神话即将结束,踏上漫漫价值回归之路。

有人会觉得贻笑大方了,看空茅台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茅台什么时候跌过?

01

近期,中纪委发文称,“高端白酒价格持续走高,会超越正常人情往来和宴请需求,助推公款吃喝、违规收送节礼等不正之风回潮。”并且呼吁,“酒企要回归市场理性,用优质产品吸引用户,维持市场健康发展。”

这份中纪委文件的指向性,已经很明显了。

近期白酒涨价的主要原因,就是白酒龙头茅台一直在涨价。

市场指导价1499元的飞天茅台酒,在酒商渠道的流通渠道到了2800元以上,终端市场价则超过了3000元。

茅台的价格涨起来之后,其他的酒企纷纷跟涨,去填补行业的价格差。2020年9月中上旬,就有泸州老窖,酒鬼酒,水井坊,郎酒股份等多家公司宣布,进行不同幅度的终端售价调整。

事实上,受到疫情和市场消费习惯改变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端白酒市场,已经没有太大的增量空间。

上半年,19家上市白酒企业中,仅有5家企业的营收增速呈现正增长,老字号品牌水井坊的营收增速最差,为-52.41%,营收增速在19家企业中垫底。

在前期大规模扩容的基础之上,整个白酒行业本来已经摸到了存量博弈的天花板,但是这一轮以茅台为代表,中小酒企跟风的涨价炒作,又人为的拉动了行业的业绩,提振了股价,带来了“虚假的繁荣”。

02

一方面,消费端的需求尚未恢复,过于利用节前因素炒作,对于物价和CPI的正常波动显然会构成负面影响,第二方面,本来就高估的白酒股,会继续堆积泡沫,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尤其是在今年,茅台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因为疫情的冲击,国内高端白酒消费能力大降,各级机关单位都被要求“勒紧腰带过日子”,社交属性极强的茅台,显然会受到更为剧烈的冲击。

纵观整个2020年,甚至是2021,2022年,即便是基酒的产能稳步提升,终端需求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改观,甚至还有进一步削弱的可能。

80年代至今,茅台价格上涨幅度超200倍,同期CPI约上涨470%,年均涨幅分别为16%、5%左右,茅台价格大幅跑赢CPI。

从物价的角度来看,茅台受到GDP和物价水平的牵连也很小,居民收入水平与茅台酒价格的相关性稍强,二者比例长期稳定在4.5倍上下。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GDP和CPI增幅有限,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甚至下滑,“国酒”茅台更加没有理由在现阶段做出提升终端价格,“压榨”民生的举动。

从成本的角度看,茅台的提价理由显然更站不住脚。主要的几种原材料成本——高粱,曲料,包装材料等等,在今年都没有发生大规模涨价的情况,甚至今年下半年以来,高粱等品种的价格还呈现出小幅下跌趋势。

就拿高粱来说,五斤高粱才能蒸馏出一斤白酒,目前高粱的收购价格是2—2.5元/斤。五斤纯高粱白酒的原料成本就是10元左右。即便10元成本上升10%-20%,也就2-3元,而茅台的终端售价动辄过千,会有什么实际影响吗?

03

今年以来,茅台加速直营化改革,经销商数量受到控制、经销商配额也被降低,一时间,各方面的利益都难以得到协调。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茅台以提升“官方指导价”为手段来应对,默认终端销售进一步提价,增厚渠道利润,这才是茅台提价的真实原因。

从政治层面上来讲,中纪委的这一番“禁止炒作”的言论,和2012年的八项规定出来的时候,对茅台为代表的高端白酒造成的冲击是非常相似的。

在当时,贵州茅台的股价,就曾经经历一波巨大的调整。

换个方向来思考,如果茅台的提价受到政策压制了,接下来的业绩还会好吗?

其实,整个白酒行业2019年的业绩,已经在预示着“不提价”的后果——以2019年为例,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5617.82亿元,同比增长4.73%,而销量实际上是下降了11.61%。

只是因为吨酒的均价上涨了18.48%,所以才会支撑整个行业的增长,但增速依然不到5个点。

至于未来究竟会怎样……你品,你细品。

04

关乎茅台未来可能的走势,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信号,北向资金和公募基金的动向。

可以发现,随着北上资金的撤离,本该处于销售旺季的白酒股,在近期发生急剧降温,其中北上资金净卖出贵州茅台34.28亿元,为唯一一支净卖出超过30亿元的个股。

一只所谓的“绩优白马”,在短短时间内遭遇北向资金净卖出30亿元,是什么概念?

我们以9月14日的大盘为参考,当日沪指上涨0.57%,北向资金全天成交额868.49亿元,成交净卖出30.81亿元。

按照现在的沪指成交量(接近9.14日)来看,茅台遭受的抛压,堪比沪市一天内外资的净卖出金额,对于机构、基金重仓的茅台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将其解释为 “虹吸效应”退潮的影响。

2019年-2020年,是我国公募基金发展的大年,仅仅在二季度,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较一季度增长2968.37亿元,增长至169226亿元。这些公募基金抱团进场,对基本面优异的白马股产生了很强的“虹吸效应”。

2020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股票仓位继续提升至80.5%。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煤炭、钢铁等防御板块被大幅减持,消费股的仓位则进一步提升至46.3%。其中,贵州茅台又稳居第一大重仓股。

2020第二季度,贵州茅台持股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仅次于2019Q2-Q4的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48%,远高于2009年以来的均值1.37%。

俗话说物极必反,盈亏同源,这个市场是不会让大部分基金赚到轻松钱的,一旦绩优白马股的估值较高,涨幅过大,市场又面临着不确定性时,巨大的获利盘一定会谋定而后动——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计成本,迅速撤退。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倘若北上资金和公募基金短期内大幅减仓某只股票,短期内他们是不会立刻回来接盘的,贵州茅台后面恐还面临着进一步缩量调整。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公募基金现阶段的仓位仍然较高,消费股就会有继续调整的风险,而风格为“交易型”的北上资金一旦撤退,茅台的抛压就会继续重于散户为主体的买盘,是不会产生立即上涨的动力的。

至于明年,后年,贵州茅台的走势我都不能看好。原因有两方面:1、1800元附近出现基金集中出逃现象,说明50倍的PE得不到北向资金和公募的认可,PE如何降下来,还有待于贵州茅台四季度进一步释放业绩。2、提价受到政策打压、疫情对白酒行业产生后续冲击,茅台的多笔重大投资不及预期,年轻消费一族继续改变饮食习惯,导致贵州茅台未来数年都面临着很强烈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茅台还有动力继续上涨吗?实在不敢相信。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