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被 “拉黑”后的几点思考

作者: 经观财经眼 来源: 经观财经眼 2020-10-07 19:46

文/夜忆文

经观财经眼专栏作者

中芯国际被彻底“拉黑”了?!!

经过询问多家美国供应商,中国芯片制造龙头中芯国际10月4日晚发布公告称,美国已经发函,要求按当地出口管理规定限制部分供应商对中芯国际供货,其中包括部分半导体材料、设备以及配件等等。

对于中国大陆最著名的芯片制造厂,532亿“史上最大募资额”力挺的半导体巨人中芯国际而言,这实在称不上什么好消息——这意味着无论是否还可以为华为供货,中芯国际最终的产能和技术升级也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

随着中芯国际最终“毫无悬念”的登上美帝的黑名单,有更多的人才如梦方醒——在当前的形势下,任何一家有实力做出点成绩的中国科技公司,最终都会遭遇到类似华为、中兴的“待遇”,殊途同归,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中国的科技产业,终归是要建立起来一条完全去美化的芯片产业链,才是最终的出路?

01

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对于中芯国际乃至中国芯片的未来,最近的悲观论调确实有点重。

很多人不会忘记,中芯国际曾有过订购荷兰公司ASML的高端光刻机,却无法得到出口许可的先例,在最坏的情况下,中芯国际被完全切断供货,这将严重削弱我们生产芯片的能力。

前段时间,台积电正式停止为华为公司制造芯片,也曾经让不少人为华为捏了一把汗。很多人把赌注全部压在了中芯国际身上。

事实证明,“去美化”是一个比制程技术迭代还要难的命题。目前,中芯国际还是严重依赖国外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包括美国的应用材料、Lam Research、KLA、Taradyne,荷兰的ASML和日本的东京电子。

查询中芯国际的前10大客户可以发现,5家来自中国,3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欧洲,美国及其政治盟友,占据了半壁江山。

遭遇美国花式打击的华为,是中芯国际的最大客户,除此之外,中芯国际的客户包括高通、Broadcom等一些国际公司,其中1/4的客户都在美国。

其实,“美化”色彩过于严重,不仅仅是中芯国际的弱点,而是全球晶圆制造企业共同的阿喀琉斯之踵——软件上依赖美国的Mentor,Synopsys,硬件上依赖荷兰的ASML,美国的Applied Materials和Lam Research,美国技术无孔不入,几乎席卷渗透了所有关键领域。

02

其实,如果不过度纠结中芯国际短期内如何“去美化”的问题,我倒觉得没那么悲观。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有了HW事件作为前车之鉴,中芯国际显然早已经知道自己可能被制裁,所以已经大量备货了各种美系装备。

中芯国际向美、欧、日本上游供应商采购的规模,已超越2020年全年需求,采购项目包含蚀刻、微影与晶圆清洗机等制程设备、测试机台,而用于维持设备运作的相关耗材采购量,也都超过一年所需。

如果材料不能长期保存,中芯国际还可以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购买,仅仅考虑设备问题,根据之前的各种消息,2022年年底之前应该不会产生断层。

对于关键设备的供给而言,两年时间的“缓冲期”,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意味着什么?

有人觉得杯水车薪,但别忘了,中芯国际新近推出的“n+1”工艺,只用了区区300天,就完成了28NM到14NM的技术跨越,14NM芯片的良品率从3%提高到了95%,这说明在“去美化”的试手机会下,利用国产尖端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制程速度并同时提高良品率,保持高端化市场的代差不被扩大,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追赶国际先手的道路上,中芯国际呈现出来的时间成本,并没有昂贵到超出预期。

2、

一旦向上突破的意图受挫,中芯国际必然将短期战略转向对低端芯片市场的整合。依靠价格战抢夺市场份额,并通过规模优势形成挤压效应,逐渐垄断低端业务。

很多人看不起低端业务,觉得不赚钱,但实际上从全球范围内来看,40nm以上的成熟制程占了总产能的78%,这一块蛋糕其实是有很多巨头看得上的,格芯、联电、华虹、力晶这些公司都在捉对厮杀,但目前为止,并没有能够瓜分25%以上全球市场的超级寡头出现。

对于中芯国际来说,有成熟的N+1工艺的加持,中芯国际做起低端来可以说是毫不费事,只要低端业务能够做大做强,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撑,这就解决了中芯国际迈向高端的一大掣肘——钱。

我们都知道,中芯国际目前太倚仗融资,可以说如果没有融资成本较低的A股,中芯国际连做国际上淘汰的28NM产线都会有心无力,但是一旦市场被打开,能够稳定赚钱就不一样了,中小企业会被收割,巨头的利润率将回升,中芯国际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动对高端业务的挑战,而不用过多的担心财务亏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想想当年因为缺钱差点功亏一篑的ASML,谁也没有想到注入救命钱之后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一个能够拥有现金奶牛业务的中芯国际,对于532亿融资都未能解渴的今天而言,可想而知意味着什么?

3、

芯片行业,最终还是一个市场导向的产业。

美国在上游呼风唤雨,但不能统治全部——一体化性质极强的芯片行业,真正的发动机是在亚洲,这不是技术封锁可以改变的现实。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半导体出口市场,韩国的存储器芯片超过50%销往中国,而同时韩国的代工厂,超过8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公司;中国台湾的芯片设计企业的销售额超过80%来自大陆,华为更是台积电前两大客户之一。

从新冠疫情发生后的动态来看,三星、台积电、联发科,这些技术雄厚的国际企业,最终都很难割舍或者离开中国市场,这是由资本和热钱流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国情决定的。

我相信,在这方面,各方博弈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到远离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不可能受到限制,而只能延缓发展的速度,因为它有天然的市场腹地,有最强的组织力和政策,中芯国际就是典型的例子——比起三星,联发科,它甚至都不需要考虑出口的问题。

在这个层次上来讲,“去美化”似乎到成为了一个没有那么严重的问题——中国是美国芯片最大的市场,每年进口数额超过3000亿元,如果中芯国际硬气一把,将28NM以上芯片全部实现国产化供应,美国要损失多少直接市场?因为牵连到日,韩,德等国家的次一级供应,美国又将损失多少间接市场?

强如台积电,营收中的一半都是来自28nm以上的制程。而中芯国际已经掌握了28nm的量产能力,华虹半导体也在2018年实现了28nm芯片的量产,仅仅就中低端产能来讲,“去美化”的实现,已经近在眼前,这已经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至于想要在高端产能上自建整条产业链跳过美国,这本来就是不可行的。因为你会发现各个链条都会在欧美日韩手中,所以,美国的禁令出来不出来,其实对于中芯国际都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只要中芯国际像现阶段一样保持积极沟通的姿态,凭借现有的牌面,最终一定会为自己争取到逆袭的时间。

所以,还有什么必要太悲观呢?中芯国际依然是那个高度依赖美国技术,无法给华为代工的中芯国际。我们唯一做错的,就是当初误判了国际环境,以台积电“备胎”的心态去要求它——闲时练兵,战时嗜血,到了这个关头,放弃一切侥幸的心理向前看,科技兴国的路上,我们除了谨慎乐观,别无选择。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