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影城亮出收割镰刀,本土主题乐园该怎么办?

作者: 夜忆文 来源: 经观财经眼 2020-11-17 18:10

文/夜忆文

经观财经眼专栏作者

北京市通州区官微昨天(16日)发布,日前,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未来水世界”景区,正式启动试运营与运营筹备工作。

这意味着,在规模和人气上足以媲美上海迪士尼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正式进入了竣工移交阶段,即将与华北地区的粉丝见面。

很多人已经开始担心,这位耗资56亿美金建成的 “巨无霸”一经开业,将会加剧“收割”本土主题乐园的步伐,导致全国各地的本土主题乐园面临灭顶之灾。

据悉,北京环球影城开放早鸟票销售通道时,首批10000个体验名额在几秒钟之内就被抢购一空,销售的火爆程度,再次刷新了很多人对“中国速度”的认知。

与之对比,北京欢乐谷项目暴露出了更大的危机——虽然设备更新在提速,但仍面临IP乏力、游乐项目雷同,靠“过山车”项目炒冷饭的困境。除了2018年游客数量收获20%的增幅外,北京欢乐谷近几年的销售增速均持续放缓,大有明日黄花之势。

环球影城“上位”登基在即,留给欢乐谷们的时间还多吗?

01

在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支持了以主题乐园为载体的实景娱乐需求。

据机构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主题公园数量达到2500多家,其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00家左右。

然而,本土主题公园品牌,不仅要面对本土同行的竞争,还要抵抗国际大品牌的威胁。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内主题乐园有:华侨城集团下的欢乐谷、东部华侨城;华强集团旗下的方特欢乐世界;长隆集团旗下的长隆旅游度假区等,此外还有北京游乐园、常州嬉戏谷以及各地的中小主题乐园。

本土主题乐园中,也不乏在造血能力上可与“外资”一拼的佼佼者,比如华强旗下的方特,2019年方特新开了4个主题乐园,游客数量旋即上涨了20%。

2019年,华强方特、华侨城和长隆的游客量增速分别为19.4%、9.4%和8.9%,超过了迪士尼,其游客量总和超过1.4亿人次,占TOP10总游客量的27%。

方特、华侨城们节节攀升的背后,是更多中小品牌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

大数据显示,现阶段国内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国内主题公园大概有300家,约有70%的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勉强平衡盈亏,运营状况良好的主题公园仅为10%。

“马太效应”持续发酵,中小本土品牌只能扮演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这还不是最危险的事情。

02

最危险的莫过于——以环球影城为代表的的外资头部品牌,他们正在跑步进场,加紧蚕食已经“露出疲态”的国内市场。

以2016年上海迪士尼为例,开业期间,上海欢乐谷受到的冲击非常之大,客流统计数据显示,同期上海欢乐谷同年游客量应声减少了5万人次。

2017年,虽然上海欢乐谷游客人次上涨至300万,但门票收入却与2016年保持一致,仍为3.4亿元,可见在迪士尼的强势排挤之下,欢乐谷不得不以促销谋生存。

2015年,万达老总王健林曾经放出过这样的豪言:“有万达在,上海迪士尼20年之内都无法盈利。”

事实狠狠的打了王首富的脸,上海迪士尼在第一个运营年度就实现了财务收支平衡,在同等规模的主题乐园中尚属首次。

可见,“外来户”们面对本土品牌的夹击,不仅善于利用IP优势抢占制高点,而且控场能力实属一流。

北京环球影城一旦开业,无疑相当于再造一个规模空前的“迪士尼”,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主题乐园,还能受得了吗?

从上下游设计、策划、主题包装、游乐产品,本土出题乐园现阶段依旧面临着全方位的劣势,很难摆脱市场被大佬们分流的局面。

03

其实,本土主题公园的短板,注定了其面对外来品牌的围剿时,只能接受存量博弈下“此消彼长”的局面。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在于,本土品牌无法激发“二次消费”。

在国外,成熟的主题公园收入构成中,门票收入占比30%到35%,二次消费收入占比65%到70%, “二次消费”才是国外主题公园赖以生存的补给线。

对比之下,中国主题公园从1989年深圳锦绣中华开始,就保持着依靠门票收入生存的习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主题公园门票收入占整体的70%以上,二次消费比例普遍低于20%。

是中国人太“穷”,购买力太低下,亦或是平时生活习惯过于简朴,导致旅游时出现了“消费降级”的情况?

非也非也,实在是因为国内主题公园的物价太高,畸形的定价模式,压抑了国人的二次消费需求。

在国内,随便你去哪一个主题公园,物价几乎都高的吓人,炒饭50元一份,爆米花30一杯,自备零食还不能带进场。

然而,很多人去了国外的主题乐园才发现,物价几乎与市场上保持一致,甚至更低,所以国人在国外主题乐园旅游时,消费能力就会“变”的十分旺盛。

以东京迪士尼乐园为例,冰淇淋等小吃价格均在1000日元(折合人民币66.58元)以下,定价与消费者在乐园外购买几乎没有差别。

有人说,上海迪士尼的价格也很高,它的的二次消费为什么能做好?

根据上海迪士尼的财报,乐园近几年的营收中,确实有超五成,来自餐饮、酒店等二次消费。

别忘了,上海迪士尼与多数国内乐园不一样,它的“IP+”体验,具有专属性,稀缺性,食物、装修、餐厅氛围都和迪士尼的主题吻合。粉丝去了上海迪士尼乐园,本身就是乐意为它的主题衍生品买单的,定价昂贵与否,其实并不受多大影响。

那么,本土主题乐园品牌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除去高品控带来的附加成本因素之外,只有适度的降价,才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会在口诛笔伐中渐渐磨灭掉国人的消费欲望。

04

本土主题乐园虽然硬件不差,但一直以来都缺乏以研发、运营等因素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其无法顶住迪士尼、环球影城冲击的关键原因之一。

如果你去看财报,你会发现,近些年来,很多本土主题乐园的研发投入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它们完全就是靠着大同小异的营销方式谋生存。

没有研发方面的投入,一方面会导致硬件更新迭代速度减慢,影响游客的游玩体验,另一方面会导致内容缺失,没有丰富的故事线来填充项目。

这或许也和国内主题公园的投资大环境有关——多数为地产公司操盘,乐园是“面子”,地产才是“里子”,盈利都靠地产来维持,由于主题乐园盈利周期长,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还不成熟的时候,唯有通过销售配套地产,才能够让主题乐园活下去。

仔细一想,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在文化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阶段,让地产公司主导相关产业,财务上是可行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要彻彻底底 “去地产化”,成为独立的商业个体,行业才会迎来出路。

像迪士尼那样开业一年就收回投资成本的神话,并非不可复制,只是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IP的沉淀罢了。

目前国内的乐园,普遍都还处于温饱线下方挣扎,对于消费者观念的变迁也无法精准把握,自然也就无心讨论产业转型的问题。

据悉,目前国内市场上,超过53%的本土乐园品牌都还是“无主题”状态,主打的是器械类骑乘设施,这就和环球影城就形成了细分市场上的差别化——当人家都已经能做到把骑乘体验与观影合二为一,以最先进的3D科技体验来取悦消费者的时候,你一同质化的老旧产品,还拿什么去和人家拼?

不得不说,在应对这一关键问题上,宋城演艺自创的“公园+演艺”投资模式就比较好,因为它是收费的,内容上的优势可以转化为投资上的现金流,反哺乐园本身,长隆野生动物园的“游乐+动物游览”模式也很不错,本质上也是赢在了模式上的差异化。另外,这两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和IP运营能力,都是国内顶尖的。

无论如何,环球影城已经向国内市场举起明晃晃的镰刀,要想不被“野蛮人”收割,本土主题乐园还得做出实打实的改变。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