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几时休?国内钢铁企业任重道远
作者: 经观财经眼 来源: 经观财经眼 2020-12-17 19:17
文 / 夜忆文
经观财经眼 专栏作者
上周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价格上涨近10%,创历史新高,历史上首次突破每吨1000元人民币(152.95美元)。
从4月底开始,铁矿石的价格就一路强势上涨,近期更是出现直线拉升的状态,港口现货价格升破七年新高,“疯狂的石头”名不虚传!
铁矿石涨势如潮,原因在哪里?谁在疯狂炒作?
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国内钢铁企业,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01
分析铁矿石涨价,无非是看两个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一是库存,二是需求。
近期,我国国内港口的铁矿石库存确实出现了“五连降”的局面。
其中澳洲矿的库存,处于5年内的低点水平,巴西矿小幅增加,整体来观察,库存处于2020年低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市场,八成以上依靠进口。一直以来,中国铁矿石进口严重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澳大利亚发货占比约70%,巴西占比约20%。
考虑到澳大利亚矿所占的高权重,只要巴西矿的发运量在短期内无法快速增加,库存较紧的情况还要延续下去。
实际上,巴西还没有能从新冠疫情中“解禁”,所以以淡水河谷为首的主要矿山,产能不可能一下子提上来。
由于我国是用矿大国,在港口库存不多的情况下,国内钢铁企业倾向于高价格进货,所以铁矿石能够保持在高位并不奇怪。
再谈需求。
目前,由于国外疫情开始出现拐点,海外钢企高炉复产已经开始加快,铁水产量回升,铁矿石需求开始不断增加。
更何况,不仅仅是海外需求复苏,现在国内房地产、家电等终端行业用钢需求旺盛,建材成交活跃,钢材库存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调研部的最新报告显示,12月上旬,20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仅为760万吨,与今年3月上旬峰值2021万吨相比,下降62.4%。
钢材的库存消耗速度超过了铁矿石,这难免会产生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内钢铁厂家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补库存。
02
供需两旺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高位运行,很正常,但涨幅如此之高,并不正常。
由于中国每年从海外进口10多亿吨铁矿石,铁矿石价格每波动上涨1元,总金额就会相差10多亿元。
近两个月,进口铁矿石的涨速开始加快。62%品味的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17.5%,每吨钢材的成本上涨了10%,而同期,钢材价格的涨幅仅有5.5%。
按照近一个月的铁矿石涨幅来计算,钢企每生产出一吨螺纹钢,就会有100元的利润被吞噬。如果以此为长协价来计算,钢铁企业每年要为此多付2500亿元的资金。
况且,铁矿石一旦飙涨,动力煤、焦炭等黑色系上游还会联动拉升,对于以铁矿石、焦炭,动力煤为主要冶炼原料的钢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03
铁矿石肆意涨价,国内钢铁企业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必须推出更有力的金融工具,改变铁矿石定价过于依赖普氏指数等工具,小样本决定大市场的现状。
作为占据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约80%的国内企业海外进口和海外企业间进行的美元船货贸易,目前仍以普氏指数定价为主,国内企业在议价、定价方面,依旧处于全面被动局面。
所谓的普氏价格,数据来源包括电话问询等方式,向矿方、钢厂及交易商采集数据,其中会选择30家至40家“最为活跃的企业”进行询价。
但是,结算公式给予矿山的报价份额极高,因此矿山完全可以串通调高报价,影响全球铁矿石的价格走势。
近期铁矿石期现货价格整体大涨,但期货和现货、普氏指数走势还是有些分化,突出表现就是普氏指数涨幅明显大于期现货价格涨幅。很明显,国内铁矿石期货虽然推出了很久,但是在改变“定价”上还是无能为力。
这说明,期货市场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功能,成为了部分炒家跟风逐利的工具。
虽然大商所铁矿石的交易量也很大,但是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大连铁矿石期货是以人民币结算,而三大矿山的铁矿石现货交易是通过美元,两者之间存在汇率风险。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关系,铁矿交易商仍然不愿直接使用大商所铁矿石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和点价交易的工具,所以,我国的铁矿石期货交易仍然不够成熟。
临近交割月,市场甚至出现了 “多头逼仓”的情况,外资席位之一的摩根大通甚至位列多头席位前几名,这是不是澳洲人用来操控国内市场价格的马甲?
04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从创新金融工具上入手,比如,进一步开放期货市场,提高外国铁矿商的入市权重,这样一来,随着铁矿石市场“真实交割”的仓单增多,投机多头的逼仓风险会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钢铁企业也应当运用好衍生品工具,做好风险管理等措施。(如,在铁矿价格上涨时,做好风险对冲操作,但切莫像当年的中石油一样,把方向给做反了。)
当然,适当控制钢厂的生产节奏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利润低位和亏损情况下,企业更应该适度减产,减少铁矿石的使用量。
我觉得,政府也可以参考煤炭,热卷等黑色系产品的调控思路,安排多地错峰生产,关停不合格的企业,调控到港矿石的使用节奏(督促并引导企业先进先出,避免恐慌性囤货)这样一来也能提高钢铁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增加海外权益矿的战略投资和开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但却也是整个行业的痛点。中国企业在境外铁矿石资源投入很大,很多年过去了,投产的进度却不及预期。最主要的是资金投入巨大、短期经济效益难以兑现的的问题。
2006年,鞍钢集团组建全资子公司鞍澳公司。2007年,鞍澳公司与金达必共同出资组建了卡拉拉矿业,共同开发卡拉拉铁矿项目,双方股权比例各50%。
当年6月,鞍澳公司以3.22亿澳元收购金达必12.7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然而,卡拉拉发展并不顺利,鞍钢多次增加矿建投资,结果2014年巨额亏损45.65亿元。
2006年,中信泰富以4.15亿美元从Mineralogy公司全资购得西澳Sino-Iron和BalmoralIron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开采权的公司,这也被称之为中澳SINO铁矿项目。
然而,过了整整十年,2016年5月,中澳SINO铁矿项目6条生产线的最后一条才进入调试,截至2016年年底,中信集团的资源能源业务亏损68.99亿元。
改变这样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国家发改委研究相关政策,加大对境外铁矿石开采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更重要的是国内钢铁行业要有战略远见,不能因为短期内遇到瓶颈,亏了,疼了,就放弃,开发权益矿不是资本炒作,更加需要时间与耐心。像宝钢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更应该从中发挥带头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咱们国家一定要寻找到多样化的矿石来源,不能在澳大利亚一棵树上吊死。
虽然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品位较高,储量也较大,比较适合国内钢铁厂使用。但是放眼望去,除了澳大利亚三大矿山之外,当真就没有替代性的选择了吗?
查阅了一下全球铁矿石资源分布,可以发现除了前文提到的巴西之外,俄罗斯,印度的铁矿石品味也都在50%以上,而且俄罗斯的铁矿储量还很高。中国为什么不能大量进口俄罗斯的铁矿石呢?
打击“疯狂的石头”,保卫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对于国内钢铁企业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