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网打尽”的互联网存款,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 经观财经眼 来源: 经观财经眼 2020-12-24 18:44

文/一业

经观财经眼 专栏作者

刚刚过去的周末,很多互联网平台都在加班加点,干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下架互联网存款。

据统计,包括支付宝、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平安旗下的陆金所……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步调整齐划一,都急急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这些平台,还只是最受关注的头部平台,而事实上,但凡涉及到这类产品的平台,比如携程,也进行了互联网存款的清理。

银行存款,本来公认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之一。

而被一网打尽、全面清理的互联网存款,其实就是银行把存款产品拿到互联网平台上售卖。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然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最近多次发声,对互联网平台代理银行存款的批评格外严厉:

平台已成为银行网点服务的线上延伸,这类平台没有相关业务的金融牌照,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实质是 “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

01

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马云当年的豪言成为现实,伴随着一个过程:互联网平台的地位愈发强势。

比如互联网存款产品,银行之所以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是因为平台能提供流量。

事实上,现在的互联网存款,基本上是大平台和中小银行之间的流量生意。

今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披露:目前,11家互联网金融头部平台上展示的银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银行50多家,绝大部分为中小银行。

而有的中小银行从今年4月才开通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收存款200多亿元。部分银行依靠互联网平台吸储,存款结构大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确实如马云所言,互联网大大改变了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依赖互联网平台急速膨胀。

一家中小银行,本来可能是地方银行,通过互联网存款产品,实际上却成了全国性银行。

如果只是这样的改变,倒还有回旋的余地,呼吁银行业的监管与时俱进就好了。然而,中小银行过于依赖互联网平台销售存款产品,随之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对用户来说,之所以有大量用户购买互联网存款产品,是看重互联网大平台的背书,而不是出于对中小银行的认可度。

但是,从法律意义上,互联网平台仅仅是银行存款产品的代销者,并不会承担和互联网存款相关的风险和责任。

02

流量经济无孔不入,塑造了互联网平台无所不能的形象。

互联网存款的火爆,实际上始于2018年。

2018年8月,微众银行推出的一款“智能存款+”的存款产品。这款产品亮点颇多:随时可以存,随时可以取,分级靠档计息,年化利率最高可以做到将近5%。与此同时,2018年,微众银行存款余额1549亿元,较2017年飙涨了28倍。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平台批量下架存款产品的前一段时间,作为互联网存款的一个亮点,大型银行的“靠档计息”已经被叫停。

由此也可以看出,银行存款沾上互联网三个字收益就高、灵活度却无限接近活期存款的印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形成了。

然而,对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来说,过于强势的互联网平台,不仅不承担互联网存款的风险,甚至还推高了中小银行的风险:

一些中小银行以高利率在互联网平台揽储,并向平台支付“导流费”,进一步推升其负债端资金成本,将刺激银行寻求高收益资产,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

事实证明,越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银行,对互联网存款的热情越大。

平台全面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之前,被称为“互联网存款王者”的营口沿海银行,在五大互联网平台都有其存款产品在售;天府银行则在产品数量上首屈一指,此外,在支付宝上,天府银行的5年期存款也是满期利率最高的,年化利率达到4.80%。

与之矛盾的是,越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银行,利润来源越是单一,主要来自借贷之间的利差。

本身,向这类银行借钱的人就是信用较差、又着急用钱的人,借款逾期、不还的风险远高于大银行,如果他们还要靠支付过高的存款利息来吸存,长此以往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互联网平台让一些中小银行驶入了“快车道”,然而,在GDP已经不设增长目标的当下,快一点,风险就可能会成倍的放大……

2015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让银行的金字招牌黯然失色——银行也不保证不破产。

所以,这些银行如果因为互联网存款出了问题,受伤最大的不是互联网平台,甚至也不是中小银行,而是数量庞大但“家底不厚”的互联网用户。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