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上屋抽梯,华为P40搭载鸿蒙OS破釜沉舟

作者: 智能相对论 来源: 智能相对论 2019-11-02 10:4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陈小江

来源|智能相对论(aixdlun)

国产手机“缺芯少魂”的日子或将一去不返。

日前有国外网友爆料称,华为P40将搭载鸿蒙OS,并采用双系统设计,既有鸿蒙OS又有安卓系统,引发了人们热议。

若爆料属实,国产手机在拥有高性能的自研手机芯片后,还将拥有高竞争力的自研手机操作系统,这与阿里巴巴之前自研的YunOS不可同日而语,毕竟后者以前搭载的是夏新、小辣椒、康佳、青橙等名不见经传的手机身上,如今在手机领域也几近消失,但华为P系列可是华为旗舰机型,鸿蒙OS能用在它身上实力可见一斑。

而鸿蒙OS也并非临阵磨刀的产物,早在2012年,华为就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鸿蒙,并在2017年完成技术验证,2018年用于终端TEE,2019年正式发布了鸿蒙OS1.0,并开始用在荣耀和华为智慧屏上。

按照华为规划,2020年鸿蒙OS将升级到2.0,开始用在PC、手表、手环和车机等上面;2021年鸿蒙OS将升级到3.0,并用在智能音箱和耳机等上面;至于何时能用到手机,华为方面表示随时可以。

不过目前来看鸿蒙OS用在华为Mate 30系列不现实,行业主流看法是搭载鸿蒙OS的手机将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这与华为P40的上市时间吻合,而早前余承东也表示华为P40将搭载鸿蒙OS。

那华为P40真有可能搭载鸿蒙OS吗?它搭载鸿蒙OS有必要吗?如果搭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思索。

一、借力登门槛效应,双系统华为P40更易破圈

华为P40会搭载鸿蒙OS吗?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在欧洲手机市场,华为的份额正在下降,据Canalys数据显示,2019年Q2季度华为市场份额为18.8%,比去年同期的24.4%下滑不少,而三星则从33.9%上升到40.6%,小米也从6.5%上升到9.6%,三星小米正在借机蚕食华为手机的欧洲市场。

由于被谷歌禁用GMS,华为Mate 30系列在欧洲几乎停售,此消彼长之下,华为在欧洲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下滑,华为P系列和Mate系列作为欧洲市场的主力,Mate 30系列的停售对华为来说打击巨大,若下代旗舰华为P40还停售,那无异于放弃欧洲市场,这当然不可能。

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华为P40将成为首款搭载鸿蒙OS亮相欧洲市场的手机,并且大概率会采用安卓鸿蒙双系统。智能相对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首因+定势效应,鸿蒙开拓欧洲手机市场宜高不宜低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争论是,华为在欧洲市场推出的首款鸿蒙OS手机到底是低端机型还是高端机型?

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手机品牌来说也是一样的。

华为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将P系列和Mate系列手机打造成欧洲人认可的高端手机,鸿蒙OS作为后续华为手机的系统,如果它首次登陆欧洲就用在低端手机上,难免会给欧洲人留下鸿蒙OS是“低端系统”的印象,而在这种心理定势效应作用下,后续华为想将鸿蒙OS再用在P系列或者Mate系列会让很多高端用户心里难以接受,因此在Mate 30系列来不及上鸿蒙OS系统的前提下,华为P40是最好的选择。

2、登门槛效应,一机双系统让华为P40出海更保险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是,华为P40怎么搭载鸿蒙OS出场,一种认为华为40会推出两个版本——安卓系统版和鸿蒙系统版,还有一种则认为华为40手机会直接配置安卓鸿蒙双系统,毫无疑问后一种更可取。

因为在心理学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登门槛效应”,指的是要让他人接受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这样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而要想让欧洲手机用户从“安卓系统+GMS”转到“鸿蒙系统+HMS”上,无疑是一件要求非常高的事情,这种难度不亚于让国内普通用户放弃使用微信而选择钉钉聊天,而华为P40若采用双系统,则有助于让一部分敢于尝鲜的用户率先体验鸿蒙OS并加以推广,从而慢慢渗透。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可知,当接收某种新产品、新观念的人在目标人群里达到一定比例后,它就会加速地被大多数人接收,并逐步渗透进市场,比如现在很多公司都用钉钉取代微信和QQ成为公司内部交流软件。如果鸿蒙OS真如华为宣称的那样比安卓系统更流畅安全,那么未必不能争取部分用户为了这种流畅体验使用HMS,从而慢慢扩大市场。

3、5G领先+HMS生态初成,华为P40搭载鸿蒙正当时

众所周知,决定华为P40能否搭载鸿蒙OS还在于其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有竞争力自然值得一试,没竞争力搭载了也白搭,显然华为P40值得一试。

首先,按照华为以往的节奏,华为P40将在2020年3-4月正式发布,而随着5G商用的深入,明年将迎来5G手机换机潮,华为手机拥有最强的5G通讯技术,这将是华为P40的一大优势,再加上华为手机在拍照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彼时华为P40将是5G换机潮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其次,华为HMS生态正在快速发展,截止2019年8月,华为HMS全球注册的开发者超过百万,接入的应用程序超过45万,此外华为还启动了“耀星计划”,投入10亿美金来构建生态,并通过将应用收入大比例返还给开发者等措施,推进HMS生态的发展,到华为P40发布时,虽然与安卓相比仍有差距,但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最后,目前鸿蒙OS1.0还只用在智慧屏产品上,用到手机上估计还欠缺火候(这也是未用在Mate 30系列上的主要原因),不过到2020年鸿蒙OS将升级到2.0,能用到PC、智能手环、手表和车机等上面,此外还有消息称,目前华为正在测试搭载鸿蒙OS的手机,数量已达百万之巨,这也将为P40搭载鸿蒙OS奠定了基础。

综上可知,华为P40搭载鸿蒙OS将是大概率事件。

二、深谙墨菲定律,华为强推鸿蒙系统势在必行

那华为P40搭载鸿蒙系统有没有必要呢?

就在华为发布2019年Q3季度财报的前几天,有外媒报道称谷歌很可能在近期对华为恢复GMS服务认证,让海外华为机型恢复搭载YouTube、Google Play等谷歌APP,而之前未能搭载GMS服务的华为Mate 30系列手机有望获得新生。

那如果谷歌对华为恢复GMS服务认证,华为还会推出搭载鸿蒙系统的智能手机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墨菲定律,该定律由爱德华·墨菲提出,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的三大发现之一,讲的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而华为公司显然是坚信墨菲定律的,这从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后,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发布内部信宣布“华为备胎芯片一夜转正”就可以看出,华为在多年前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并预计有一天即使美国的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那华为必须要有自己的备胎芯片。

跟芯片一样,华为肯定也考虑到有一天美国的操作系统不可获得时,华为将如何继续生存,而在2012年就准备的鸿蒙显然就是为此准备的,事实上,如今华为手机已经被禁用GMS,以后更有可能再次发生,那么让鸿蒙OS转正势在必行,即使用华为P40搭载鸿蒙OS尚非最佳时机,但华为也不得不推。

三、以战止战,华为P40搭载鸿蒙影响几何?

也有人担心,一旦在华为P40上搭载鸿蒙OS,那就意味着鸿蒙与安卓正式对立,尤其在欧洲地区,安卓OS和鸿蒙OS将进行殊死搏斗,这将对华为手机造成巨大影响。

这种担忧当然不无道理,但对手从来不会仁慈。正所谓“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而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面对谷歌对华为禁用GMS,华为若妥协,则必然被拖入深渊,要想生存,华为必须要以战止战,而发展鸿蒙OS,推进HMS生态就是最好的办法,而选用主力旗舰P40搭载鸿蒙OS则最能表达立场,而它将带来的影响如下。

首先会对华为与谷歌关系造成影响,无非两种情况:最好的情况是,苹果和谷歌担心华为发展出第三种手机系统对自己形成威胁,一起施压美国政府替华为解压,至少让华为手机可用安卓系统和GMS;而最坏的情况是谷歌和华为彻底决裂,华为手机从此失去GMS。

前者是华为想要的,既不影响手机销售,也能让鸿蒙OS继续埋伏优化;而后者对华为来说中国市场几乎不受影响,海外市场则可能要用2-3年时间来恢复(任正非估计),华为手机虽会持续受到一定打击,但不足以致命,这虽不是华为想看到的,但好像无可避免。

如果余承东说鸿蒙OS可以随时用在手机上属实的话,那么华为Mate 30系列不用鸿蒙就是对谷歌的一种妥协,更是一种试探,结果无疑让华为很失望,即使华为不推行鸿蒙OS,也并没有换取谷歌的GMS使用权。

其次,对华为来讲,P40搭载鸿蒙OS影响的不止是手机。

众所周知,鸿蒙OS作为全场景分布式OS,它能跨平台运行,不仅可用在手机上,还能用在电视、电脑、手表等上面,该系统能将多种智能设备串起来,实现一个设备操作多个终端应用,这是属于万物互联的5G时代的操作系统。

而谷歌也意识到安卓系统不能适配5G时代的需求,于是从2016年开始就在准备能跨平台兼容运行的操作系统——Fuchsia OS,并在2019年I/O大会上正式将其亮相以及上线了该系统的开发者网站,开始搭建生态,预计其将在未来对安卓进行覆盖。

可见,华为P40搭载鸿蒙OS的意义早就超出了手机范畴,它是华为大军在5G时代攻城拔寨吹响的嘹亮冲锋号。

总而言之,华为P40搭载鸿蒙OS是大概率事件,这既是墨菲定律下华为被迫做出的被动防御,也是华为变被动为主动的奋力一击,至于最终结果是作茧自缚还是破茧成蝶,就像是薛定谔的猫,要打开盒子才知道。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