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神话破灭!“最悲情银行”诞生,只因投资者过于理性?
作者: 树高 来源: 杨国英观察 2019-11-06 08:34
文/树高
国英观察专栏作者
“最悲情”银行股渝农商行,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上市第一天的44%的涨幅都吃不到,第二天索性不给你反应的时间,快速下杀跌停。直到今日收盘,渝农商行的市净率已经离1的整数关口咫尺之遥。
注: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
时代真的变了,“打新神话”终结了。
笔者依稀记得当年被奉为“妖股”的张家港行,发行价不足5元,却在三个月的时间内飙升到30元,其中不知道收获了多少个涨停板。
当年同样因为不良率等指标陷入风口浪尖的张家港行逆势“成妖”,比起如今同样在业绩质疑中面临破发窘境的渝农商行,“待遇”不要好上太多。
这一切,过去仅仅两年。
01
这两年,银行股从兴而衰。2016年以来上市的银行,IPO初期的涨幅越来越小,已经成为趋势。杭州银行、上海银行上市时,累计最大涨幅达到110%、80%左右,但到了2018年,一些银行上市后一周就开始大幅回撤。老迈的银行股,竟然不乏需要靠“维稳”机制来保证股价的正常波动。
为什么渝农商行如此不受待见?
有资料分析,指出渝农商行“净息差收窄,不良率降速缓慢,净资产增速低”的因素。
上市农商行净息差对比:
上市农商行不良率对比: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WIND,零壹智库
这些问题很“致命”吗?我想,确实没那么夸张。你要知道,所有量化的指标,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你如果拿出渝农商行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来比对,反而可以给你看多的理由。
比如,2019年1~9月,重庆农商行实现净利息收入173.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45%;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9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44%。
这样的利润增长,显然可以消除前9个月营收“仅仅”增长1.24%的不利影响,在上市农商行中能找出更好数据的有几家?公司业务总规模平稳,因为调整了生息资产的结构(加了杠杆,高信贷产品比例放大),导致利润增厚,这竟然也能成为做空的借口?
哪怕是市场聚焦的资产质量,渝农商行也并未表现得那么糟糕,1.25%的不良率虽做不到最低,但考虑到常年保持的低水平和西南地区城商行的普遍状况,在不良认定趋严的情况下,在西南地区确实算得上资产质量把关很得体的一家银行了。(显著低于全国农商行3.95%的不良贷款率)
甚至渝农商行的ROE指标也是领跑银行的,如此大的体量,如此高的资产规模,能达到11.67%,非常不容易。
种种因素观来,从财务数据上,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充足的理由,帮助市场资金如此卖力地做空该股。
那只能理解为另外一种因素引起的抛售潮,就是A/H股价差了。
作为一家A+H股,渝农商行的AH股溢价率高达143.11%,在所有A+H银行股中高居首位。这的确是一个不利因素。
02
其实A/H股价差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不仅仅之于银行股有参考意义,对于所有在两地上市股票的估值,都是一个先行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目前A股溢价比较高的就有证券和保险行业。比如中信建投的A/H股价格比为4.6倍,中国人寿为1.8倍,中国银河为2.99倍,中国人保为2.87倍。
之于同为金融行业的银行业,这样的价差反而成了A股无限恐慌的导火索,确实氛围有点怪异。你考虑到打新,分红税,以及外汇额度的因素,A股银行比H股贵应该是合理的。
你可以看到,10月以来AH股溢价增加最多的就是银行股,其中招商银行AH溢价上涨了116.78%,涨幅居首。其实从资金的态度上来看,对普遍濒临破净,个别已经破净的A股银行业股票的认可是在逐步加强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渝农商行依然被用脚投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市场在新股炒作过程中趋于“理性估值”的同时,已经带来了另外一种“非理性”的悲哀。
03
这种“非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本末倒置,高流动性向低流动性靠拢。以恒生指数体系中的银行股作为判别是否“高估”的标准,是否完全合理?要知道A股中平均高估2倍的券商,普遍流动性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市盈率也算合理,难道在今后也要在日成交额两三千万的H股券商引导下再杀个对折?在我看来,港股的某些破净的股票估值是不合理的,A股对应标的过度跟风确实有些盲目。
第二,两地的资金利率水平和资本管制是不同的,港股做空机制繁多,在A股缺乏有效做空机制的情况下,如此一边倒的做空,仅仅是因为A股比港股多了些许“套利”空间,确实匪夷所思。万一以后A股做空机制放开来怎么办?尤其是鲜明“高估”的大盘股一旦上市,还能明哲保身吗?
第三,恐慌性应对高定价,导致漠视公司本身价值。高定价是A股新股上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今后还会持续出现。后面的邮储银行,发行价也会偏高一些。有了这样的先例,发行价偏高的股票就会变成烫手山芋,而且情绪宣泄很快,不给中签者出逃的机会,与此同时恐慌情绪往往也带来了大量白马股的错杀,渝农商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眼见业绩好的“白马”都不能带来收益,打新资金中最活跃的散户参与度必然要大幅下降,后面的IPO堰塞湖要如何解决?仅仅是重新审视定价的问题?
第四,估值“下比上”的情绪影响太过明显,这是不利于培养正确的投资价值观的。有人看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的市净率已经分别下跌到了0.67%、0.87%、0.50%和0.79%,就觉得渝农商行1.2倍的市净率高估了,但同样有1.67倍市净率的招商银行“做榜样”,市场就会选择性忽视。长此以往抱着这种心态,资本市场的“成长”在哪里?这会让炒股变成一种“谁买贵了谁吃亏”的争辩赛,而不是去思考公司本身的估值逻辑。
市场在对待估值时“过于理性”,确实是一种悲哀。这说明我们的市场缺少资金(流动性向港股看齐),也缺少应对不合理定价的调节能力(低估值起步猛炒,高估值起步猛跑),同时也缺乏短边资金向中长线资金过渡迁移过程中的“再估值”能力,只剩下非理性的情绪能够左右我们的判断。
在这种“非理性”的影响下,“炒新”这条路也为大多数投机者堵死:炒新不再是百分百中的盈利手段,今后在参与IPO的过程中,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才能获得回报,其余以情绪式投机为乐趣的散户们,还是远离为好——因为你很可能死在情绪崩塌的道路上。
读者们,你们怎么看?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