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足,炒股哪个更令你绝望?经济学析两者的共同“命门”
作者: 树高 来源: 杨国英观察 2019-11-19 22:31
文/树高
国英观察专栏作者
在令人失望这件事上,国足从来没令人失望过。
“饮恨”西亚新苦主叙利亚,主帅辞职,球队“惯性”自我批斗……熟悉的桥段,熟悉的配方,“白斩鸡”祭旗的味道,对于“习惯性挨刀”的球迷自然是味同嚼蜡,但对于爱国之心强烈的球迷,痛苦与失落却是日益加深。
当然,痛苦的不仅仅是中国球迷,还有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经常被拿出来自嘲——中国股民。两家子人经常灰头土脸地聚到一个论坛上骂骂咧咧,甚至不乏有双重身份的,那就是悲上加悲了——我听说前阵子有10万买中国客胜菲律宾,却在同一天股票账户暴亏10%的倒霉蛋,估计当天气的要绝食了吧。
更有甚者,把我们国力贫弱的东南亚邻居拿出来“戴维斯双打脸”:中国足球,从雄霸亚洲到熊贯亚洲,国家队的表现甚至不如越南;而中国股市:从雄霸全球到熊贯全球,上证指数的表现甚至不如越南。
不提越南了。再提下去,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都要表示不服(特别是股市走出惊艳表现的阿三兄弟,去年还和国足踢了个平手),这几年我们眼中瘦不拉几的东南亚小兄弟,在陆续接过咱们“世界工厂”的衣钵后,无论是搞经济还是玩足球,确实有板有眼,一副“群雄崛起”的阵势。
在此,我不仅要劝慰中国球迷、股民“牢骚太盛防肠断”,还想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一下很多人为之心态炸裂的原因——沉没成本惹的祸。
01
何谓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沉没成本在你生活中时刻存在。一场你买了票却后悔去看的电影,一场你谈了许久才发现不合适的恋爱,一次你请了假扣了工资却遭遇极端天气的旅行……
拿萎靡不振的中国足球举个例子。作为球迷,你千里迢迢买票去现场看了球,国足却一直保持“特能输”的风范。这时候你为了追随国足,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都是沉没成本。
关注中超的球迷可能比较熟知长春亚泰、天津泰达这样的球队。当年作为中超“东北二人转”的两只劲旅,曾经因为其不服输的战斗精神俘获了一批忠心耿耿的铁杆迷。但后期伴随中超“金元盛世”的崛起,资本羸弱,竞争力不足的两支球队逐渐心灰意冷,每每赛季中上层还能拼一拼,打着“争取进亚冠区”等口号吸引球迷去捧场助威,下半赛季便开始消极应战,各种惊心动魄的“保级”表演层出不穷。甚至还有降了级后稳打稳扎回到前几名,面对冲超的良好形势把冠军拱手相让的情况存在。
很多铁杆球迷目睹了球队的精气神之后气的吐血,但由于买了套票,只能再而三前去助阵。结果就是时间和精力付出了,但结果却是一次次失望,直到球队降级——听闻更有甚者,为了做矢志不渝的“死忠”,见证球队的复兴而跟随球队走南闯北,最终与妻子家庭关系破裂,工作也丢掉,结局非常悲催。
这就是被“沉没成本”影响至深的例子。球迷支持球队的行为是天经地义,但过度“投入”,最后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远,也是不匹配成本性原则的表现。
中国足球长期低迷的背后,其自身的发展建设也受到了不合理处置沉没成本的影响。比如在足球基础设施、青训体系等多方位配套建设中,曾经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没成本”而不敢投入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足球发展过程中“断层”明显,改革的周期显著拉长。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沉没成本”慢慢兑现,但因为政策、环境等多条件不成熟而走了弯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但经营者又因为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就比较难以重新纠正既往决策中的痛点,导致在原有方案之上继续追加投入的方法也没有能见效,屡屡被老百姓吐槽为“浪费纳税人的钱”。
股民被“沉没成本”影响的案例就更多了。笔者有个同事以前在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他有个客户曾经在2016年买了一只股票,因为买入当天就被套,持有一个星期后止损了。但思前想后觉得数万元的亏损让其心有不甘,于是前前后后加上杠杆,一共追加了3000万全部家当抄底,硬撑了三年,终于在2019年2月爆仓,合计还剩下200多万本金。
即便忽略在资本市场上力量如蝼蚁的散户,一些知名的操盘手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期货大佬葛卫东曾于2016年被传高位加仓做空螺纹钢惨遭爆仓,比特易创始人惠轶因为61000个比特币的重仓位被爆而自杀身亡,这些看起来“一等一”的高手同样对于既得的浮盈和浮亏无法释怀,在“沉没成本”的眷恋下希望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扳回一城,不想却坠入了万丈深渊。
这就是常说的“交易沉没成本”,包括加仓摊平、扳回交易、成本止损、原价障碍等等,这些都是行为决策学中的沉没成本谬误,相信不少人在投资过程中都有过为其所困的经历。
02
如何克服这样的沉没成本?笔者想起一本名叫《决策中的隐蔽陷阱》的书。书里面提的几点建议,其实对于大多数案例都是适用的。
比如有一条“去找那些与原来决策无关因而不可能对之负责的人,倾听他们的意见”,这就告诉我们在面对数额庞大的沉没成本时,参与者往往会丢失理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比如中国足球,无论是球会个体还是国字号的运营,都可以借鉴类似“非执行董事”这样角色的圈内人的意见。他们平常不参与球队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支出,但却可以接触到其表现出来的成果,往往可以提出建设性的可行意见。甚至向日、韩等足球“先知”取取经,了解他们如何因地制宜,解决足球土壤贫瘠的问题也是可以考虑的。而在投资上屡屡折戟又不愿撒手的朋友,可以暂且丢下自己对某一家公司,某一项资产内在价值执拗的认知,去听一听市场上更多不同的声音,兴许能悟到自己有限的认知里存在那些缺陷。
巴菲特曾经也说过一句相关的话“当你发现自己身处洞中时,你能做到的最好的时期就是不要再挖下去了。”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在强调面临沉没成本时,止损的重要性。
有人说,巴菲特虽然“语出惊人”,但实际投资从不止损,而总是波段加仓。因此不值得作为这一说辞的教材。如果是这样想那你就错了,巴菲特投资是比较谨慎,本身止损的频率确实比较低,但也是存在的(比如年轻时做空美元和美股,遭遇巨亏而收手)。但实际上,其一生倾注的心血——伯克希尔哈撒韦正是巴菲特人生中一个非典型的“止损”案例。(在连续增持了N年该公司股票后,意识到不能再去主观判断公司成长性的巴菲特选择了省下来投资的钱,转身去收购该公司,并且通过改组来矫正公司的经营方向,避免自己加码后的损失继续扩大)
在中国,崇尚“巴神”思想的投资者甚众,但你让他们扪心自问,对待困扰许久的沉没成本时,有几个人真正给自己划好了止损线呢?
止损本身难度并不大,需要的是执行力。也许中国足球的顽疾不可能通过解散这样粗暴的方式来“止损”,但遏制其中的资本泡沫,让市场回归理性确是可以纠偏的一个方法。(比如,节省无效投入的资金,模仿NBA和澳超联赛的“工资帽”制度,促成球员金钱观和荣誉观的重塑等等)
而投机性交易就更需要“止损”的纪律了,在基本面发生强烈改变的情况下,切勿留在个人喜好等因素上,该砍仓就得砍仓!这两年因为押宝垃圾股,执着于自我臆想中的“乌鸡变凤凰”而错失大好行情,“富翁”变“负翁”的例子数见不鲜。如果你学不会止损,哪怕今后股市冲上一万点,估计股市里绵延不绝的造富神话也和你无缘了。
03
沉没成本不仅仅是中国球迷,股民需要反思的内容,更是“全民创业”的当下,可以决定经济体每一个参与者人生的重要成本!有多少创业者在面临前期投入血本而又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窘境时,选择了执迷不悟,东拼西凑,破釜沉舟,最后手头的项目还是没有能够逃出生天?又有多少唯资金盘、网络传销、空气币、“炒鞋”等经济乱象下的产物乐此不疲,在投入巨资发现“并不赚钱”的情况下,面对不法分子要求你“补仓回本”的要求时继续执迷不悟,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这些看起来很“冤枉”的受害者一贫如洗,落得个“老赖”身份无地自容,甚至选择跑路、自杀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来回报自己的付出时,“沉没成本”的不及时克服已经埋葬了他们本可以逆转的未来。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可以左右你一生的成本值得你思考。比如边际成本,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实现了财富自由(比如某大型互联网企业研究制作出投放在线广告的APP,人流无限增大,但实际成本几乎不再增加,边际成本接近0),机会成本(如海尔、格力等单一主业起家的公司,在融资成功后选择了多元化业务来替代对单一主业的持续加码,获得了家电行业更为立体化的品牌认知度)但沉没成本却是难以造福一方,反而在无形之中“杀伤”最多人的,因为它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很容易诱惑全身心投入的的你失去理性。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