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水泥与AIoT:重识智慧屏
作者: 脑极体 来源: 脑极体 2019-11-20 16:25
华为智慧屏,距离发布已经过去了50多天。如今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华为智慧屏”,第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智慧屏与电视到底有什么区别?”
推己及人一下,从一名普通消费者的感受来看,对于智慧屏这个“新物种”,此时应该依旧有不少迷茫。比如从功能上,很容易注意到“慧眼”升降摄像头、一碰投屏等未曾得见的新能力;而从基础功能和外观上看,华为智慧屏依旧是一款我们熟悉的“电视”。
加上媒体上莫衷一是的说法,消费者很难对华为智慧屏产生一个逻辑自洽的认识,更容易被多种声音所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在于媒体和评测依旧习惯于传统电视的评价逻辑,而以AI技术为底色的华为智慧屏,在国际上也找不到参考对标;另一方面,华为智慧屏一次性放出了太多功能和卖点,用户自己整理出头绪还是有点复杂的。
原生于AI土壤的华为智慧屏,已经正式与市场相拥。此时或许有理由重新回到技术原点,去整理一下这款产品的价值定位。
究竟什么是智慧?它从何而来,如何让用户买单,未来又往何处去?这些答案其实都写在那块大屏的背后。
我们可以在三个关键词组成的逻辑链中去重新认识华为智慧屏,它们是:丛林、水泥、AIoT。
丛林的原点:电视的拥挤与新生
重新认识华为智慧屏时,或许必须再认识一下它的舞台:今天的电视市场。
当互联网电视的狂欢落幕,电视这片森林又重新回到了它的固有生长模式。事实上,客观来讲今天电视产业缺乏的并不是技术创新幅度,而是技术创新轨道。
由于形态、功能和体验节点已经相对固定,大屏产品无法像智能手机一样达成快速创新迭代,继而反向促使产业链只能在视听等几个相对固定的节点不断进行红海竞争,压缩供应链的创新成本与欲望。
最终我们看到,电视变成了一片相对拥挤的森林。2018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规模为4774万台,同比仅微增0.5%,零售额下降8.6%,进入了显而易见的“低迷惯性周期”。
与产业拥挤平缓成对比的,是从技术逻辑上却可以看到电视具有显而易见的良性生长因素。比如电视是家中唯一保持长期插电联网、具有较强算力的家庭计算中心;电视的粘度很强,适合与多种硬件形态进行搭配;电视与老人儿童的交互习惯相吻合,适合提供去中心化的家庭服务。
事实上,2016年左右的互联网电视风潮,也正是瞄准了电视的技术场景。但是互联网能做的却只是内容生态上的改变,无法更改电视的交互模式和交互能力,让电视去与设想中的场景发生适应——互联网做不到的,AI却可以。
AI给电视带来核心改变是交互逻辑的双向性。不止人能看电视,AI让电视也可以看人,可以与用户进行语音交互,甚至提供更复杂的综合数据智能。这个技术底层的改变,让家庭场景、多硬件场景、简单交互场景一下都拥有了可能。
于是,我们确认了两件事:电视市场急需新赛道;AI是最具可能性的新赛道。
如果说电视市场,就像一片拥挤的丛林。如果森林继续保持原样,在天花板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之间只能同质化倾轧,那么最终丧失的是产业活力本身。这时唯一的办法,是有一颗树木去尝试新的增长方式,借助AI这样的新技术轨道向更深层扎根,为丛林探索新的养分空间。
这样的“丛林法则”,构成了华为智慧屏出现的基础土壤:它来自电视产业对“AI通航”的迫切,也来自于大屏场景本应该被释放的无限价值。
还有一件事,华为智慧屏的背后,是今天能够和敢于把AI+硬件这件事推向极致的,可能也只有华为。
水泥的逻辑:如何建造智慧?
我们并不是第一次听说AI+电视了,但为什么只有华为智慧屏被称为“智慧”?并且带给消费者数量庞大的AI功能?
当电视丛林正在催促AI到来时,产业会掉进这样一个逻辑怪圈:AI的智慧到底从何而来?
显然,众多电视厂商对智慧的解决方案只有语音助手。但语音助手往往只能解决交互效率的问题,无法基于AI创造新价值。
但是如果想要让AI在电视的既有环境中价值最大化,就需要芯片、系统、传感端的协同配合。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变成了华为智慧屏与电视产品真正的分水岭。
让我们来看一下,华为智慧屏里有多少个跟AI相关的软硬件支撑点:硬件上,“慧眼”摄像头提供AI交互、搭载NPU的鸿鹄818芯片提供AI算力;软件上,分布式硬件虚拟化能力支撑了跨屏体验和IoT设备交互、语音助手“小艺精灵”执行着语音交互、各种AI算法包裹着智慧屏的各个领域;而在云端,华为的AI能力还可以源源不断下落智慧屏。
这套完整的AI体系,促使华为智慧屏的核心差异化在于,它将电视产品从最底层到最前端,都调整到了或者支撑AI,或者被AI改善的新状态当中。
举个例子,华为智慧屏搭载自动升降的AI慧眼摄像头,这颗摄像头能够进行1080P高清视频通话,并且可以与手机间进行无缝互动。在这个功能体验中,慧眼摄像头可以基于AI能力,主动识别用户,从而进行智能角度校准、智能补光等功能。在这个功能体系中,智能摄像头、电视中的AI芯片、分布式系统在底层各司其职,为AI算法的实现制造完整环境,让大屏高清通话的体验极大提升,与类似大屏搭配摄像头方案产生根本性的体验差异。
这个逻辑就像人类开始应用水泥来进行建筑。在建筑上摆放一块名为AI的石头很容易,但把AI打碎成水泥,全面渗透到硬件的方方面面则是一场庞大的技术体系布局。但想要盖更高的楼,就必须把建筑材料粉碎到最基础的单位。在芯片、系统、智能摄像头这些领域面前,传统电视厂商目前还无法支撑这座被称为“智慧”的高楼。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用户会觉得华为智慧屏的新功能特别之多。视觉上有“慧眼”带来的智慧高清通话、AI健身、AI KIDS等等;听觉上有“小艺精灵”带来的交互升级;IoT端有智能家居控制等等。
其背后原因在于,华为智慧屏提供的是一套底层完整的AI能力释放体,而不是单纯细节端的AI功能。能力可以源源不断释放出新的AI功能,这一点才是智慧的真实含义。
AIoT的价值:中心,生长,归真
从完整的底层AI体系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华为智慧屏的很多价值差异,比如“慧眼”带来的大量新玩法,比如声画效果的智能优化。而华为智慧屏的目标不止AI,它的另一个关键词是IoT。
AIoT这个说法如今已经被广泛认同,AI可以解决IoT场景最关键的交互逻辑问题以及价值生成问题。而在电视这个具体场景里,AIoT又有不同的涵义:AI可以改变电视与用户的交互方式,而电视同时又是家庭中天然的设备中枢,具有可观的算力,且能长时间供电联网;此外,电视还天然是其他屏幕的体验放大器,游戏娱乐、影音体验都可以在客厅大屏中呈现高潮。
这样的位置逻辑,让电视称为了人、设备、屏幕三者之间的圆心。而华为智慧屏在基于AI能力提供了大量新体验之后,目标就是通过AI的交互迭代,将三者真正组成一个家庭AIoT矩阵。
理顺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读懂华为智慧屏的很多功能。比如智慧投屏、智慧屏幕控制、与HiLink结合的智能家居控制等等。
让我们回到使用体验的视角中。华为智慧屏带来的家庭AIoT体验,通过AI技术的大量融入,和系统级别的硬件虚拟化能力,构筑了三个可以长期增长的价值空间:
1、基于华为1+8+N全场景,可以更有效构筑家庭设备的中心化。让大屏成为智慧交互中心、跨屏体验中心、IoT控制中心,让之后购买终端设备、穿戴设备、家居设备的体验不断呈现集成化增长。
2、基于“慧眼“带来的机器视觉交互、“小艺”带来的语音交互、多屏互动带来的分布式交互,形成软件进化的逻辑基础。广受好评的AI KIDS式、AI健身功能,以及更多的新智慧玩法,可以不断在智慧屏中诞生,并且可以适配华为全场景硬件的结合。这让用户买到了一块能软件可以不断增加、可以不断变聪明的大屏。
3、大量AI交互的使用,让华为智慧屏把复杂的技术能力呈现为极简体验,从而降低家庭用户的使用门槛。像智慧投屏等看起来复杂的应用,老人孩子都可以零门槛完成。这让华为智慧屏在复杂的内容、功能,与简单体验之间,通过技术取得了平衡。
家庭设备越多体验越好、智慧屏越用体验越好,老人孩子不会体验不好——华为智慧屏背后复杂的技术、体系化的软硬件突破、庞大的功能创新,最终汇成了这样三句话。
智慧屏,温柔颠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解答,华为智慧屏与电视的区别是什么:
是AI改善大屏体验的愉悦、是客厅价值发生改变的惊喜、是多终端协同与全屋智能习惯的开始。
也许消费者刚刚面对华为智慧屏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好奇:它的外观看来还是电视,为什么没用想象中那么“颠覆”。
这是硬件市场中经常出现的“心理误差现象”:大家都期待硬件形态的彻底颠覆,但容易忽略硬件形态代表的价值可能正是用户体验的基础,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而真正的创新完全可以发生在软件端,发生在更深层的系统与芯片上。
这样的改变,可能没有硬件形态彻底被改写那样来的凶猛。但华为智慧屏所代表的或许是另一种“温柔颠覆”。它会用温柔的进化,让你悄然适应新的大屏体验,甚至生活方式。
你可能自己都没有预料到这种改变的发生,但当你退回其他产品时,才会惊觉竟然如此不适。
这或许就像,我们回忆起幼儿园的生活会觉得非常单纯开心,但如果让我们马上重回幼儿园学习,很多人不长时间就会崩溃。
这是因为你和你的世界,都在成长中获得了智慧。当你牢牢握住了智慧和明天,过往就在另一个层面上被颠覆了。
一种甜蜜而温情的颠覆。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