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银河,华为的桨,少年的歌

作者: 脑极体 来源: 脑极体 2020-09-03 20:00

近段时期以来,围绕核心科技的国际波澜,让我们开始想象逆全球化的种种可能。很多朋友问我们:面对数十年的科技封锁,中国究竟应该如何突围?

面对这么深刻的问题,大概任何人都没有准确答案。但我想总有两件事是确凿发生的:一是技术在变;二是人才在成长。

从技术维度来看,今天物联网成为了全球科技变局的主要变量。数字孪生、产业AI、智慧城市,一系列应用场景构成了物联网的广泛发展空间,并且物联网技术能够形成对计算、软件、AI等核心技术的有效迁移。

而从人才维度看,具有普遍创造力与工程能力、产业洞察力的人才代际,往往是科技产业整体上升的最关键力量。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从2017年开始国家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一系列转向行动,全力探索科技教育中的中国模式。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追问中国科技的未来在何处,那么或许答案又是清晰的:在于技术变迁,在于人才成长,归根结底在于教育。在物联网的时代变局里,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即是强国之本。

基于一系列对于宏观局势与物联网人才教育必要性的洞察,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变化正在高速发生。比如说就在刚刚,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在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落幕。

这个全国大学生物联网领域的第一赛事,不仅能够展示出物联网人才教育的特性与逻辑,同时能够看出在“新工科“背景下,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力量如何看待教育,审视人才培养与产学联动。

让我们从物联网的与当今大学生的联接说起,审视这场能让我们读懂很多的比赛。

被历史选中的少年物联网与物联网少年

根据权威数据机构Gartner的预测,到2021年,全球将拥有超过250亿个IoT设备。未来五年内,全球IoT设备将产生不少于79.4 ZB的数据,并且IoT正在成为5G、云、AI技术的触手,成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个全新的沟通交互方式。

从任何角度看,全球所有国家、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都无法低估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影响。而一门新技术的发展核心在于人才其基础技术创新、产业场景落地、硬件生产制造、软件适配等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才供给。可以说,致力于物联网之路的少年,不仅受到ICT产业的广泛欢迎,更是时代与历史的选择。

为了培养物联网专项人才,我国早在2010年就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在教育部计算机类教组委成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专家组。而面向大学生物联网技术教育与产业结合,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就成为了物联网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意义的重要高校赛事。

尤其在如今我们所面临全球科技逆全球化的可能性当中,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的意义又一次被历史选中。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表示,在企业界做好中国系统的同时,教育界也要培养好中国系统构造者及其生态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肩负使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系统建造者。

中国的物联网少年被历史选中,也将建造新的历史。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读懂这个夏天,这场赛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物联网少年的夏天:一场全新科技赋能的火热赛事

让我们进入到赛事本身,这个让物联网少年们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舞台上。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专家组共同发起,竞赛旨在为国内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参赛队伍利用物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物联网系统。

开始于2014年的大学生物联网竞赛,到今年已经是第7届。而在过去三年,每届的参赛人数都成功过万,覆盖高校超过五百所,成为了全国物联网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赛事。

而今年的竞赛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面对绝大多数高校2020年春季没有正常开学等不利局面,最后却依然有来自全国560多所高校的6500余学生和1400余名指导教师组成的1360支队伍参加。从5月到8月在五大赛区展开了激烈的预赛角逐,最后有124支队伍进入今年的总决赛。通过在线视频答辩、6强争霸等竞赛环节的比拼,共有32支队伍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环境俘能的城市地下管网实施监控系统”最终勇夺华为杯,成为今年大赛的最后赢家。

而本届大学生物联网竞赛的另一个特点,是赛事本身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线下线上融合解决方案来确保大赛在疫情时期有效、安全进行。比如说,此次大赛是是国内首个采用““5G+华为IdeaHub””的线上线下混合协作评审模式的重量级创新赛事。

由于疫情原因,参赛选手与评审专家组集中一地进行评审非常困难,但传统线上视频会议方式的交互效率太低,选手与评审老师间的互动交流有诸多限制。作为赛事冠名方的华为,第一时间为大赛提供了以华为IdeaHub为核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协作解决方案。

这一解决方案,通过华为IdeaHub搭载的智能云会议、远程双向协作、超低延迟白板书写、无线投屏、投屏反向操作及专业级的音视频体验,在赛事交流中一站替代了传统视频会议、投影仪、白板等诸多设备。结合华为5G高带宽、低时延的网络承载,评审专家组能够通过远程高清云会议的方式,对线上展示的参赛方案进行评审。即使专家组成员身处不同城市,仍然可以随时通过华为IdeaHub的远程双向协作功能对参赛方案进行标注、讨论与点评,仿佛大家在同一物理空间内进行讨论协作,极大提升了评审效率,获得了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事实上,华为IdeaHub作为集“超大智慧平板”、“旗舰级智能云会议”、“海量App应用”的办公室新物种,背靠领先的华为云及华为终端生态,结合丰富的行业解决方案,已经在疫情中充分释放了面向未来企业、机构、赛事等场景的远程与本地混合协作办公能力,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诸如远程诊疗、城市应急指挥、金融数字职场、智慧教育等场景的用户体验与效率。2020年8月,华为IdeaHub荣获由权威分析师机构Frost&Sullivan所颁发的“全球团队协作终端创新奖”,其创新的产品理念及强大的功能获得全球范围认可。

在决赛期间,使用“5G+华为IdeaHub+云”的解决方案,评委老师和参赛选手可以通过“华为IdeaHub+华为云WeLink”实现线上和线下面对面交流,还依托华为IdeaHub的远程双向协作能力,实现了彼此的实时高效互动。基于新技术、新承载方式的创新,大学生物联网竞赛2020成为了疫情期间全国最亮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也从多个维度上印证了产学研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技术提升了了今天的赛事举办能力,也在激发物联网少年们的未来与梦想。

“5G+AI+IoT”:变局中的渡河者

如果说,“5G+华为IdeaHub”带来的赛事赋能,展现了科技为时代带来的便利,那么大赛中选手、主办机构与参与企业共同推动的一系列变化,则展现了科技对时代责任的承担。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大学生物联网竞赛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比如很多队伍都高度面向行业应用,将云技术、IoT、AI、5G等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展示了智能物联的全新可能性。与高度应用化紧密相连的,是选手们对科技局势、时事热点的紧密关注和参与。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今年大赛设置了5G、NB-IoT、AI、云等分赛道。而选择华为IoT赛道和华为5G赛道的队伍总数接近400支,远远超过了竞赛组委会和华为准备的300套竞赛套件的数量,几经协调之后,仍有350支队伍坚持选择华为赛题。选手们对华为技术的关注,参与到华为技术创新与技术生态中来的强烈意愿,其意图何在,在科技产业的大背景下不言自明。

与选手们关注未来、关注时事、关注应用的意愿相辅相成,今年大赛在一系列赛题设置、赛事辅导、产学联动等方面,展现出了融合新技术,贯通产学研的全新思路。比如说,今年赛事与去年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最新锐的5G部分,鼓励选手将5G纳入考量范围,提出5G原生应用。可以说,今年大赛首次完成了“5G+AI+IoT”的技术全融合。以华为赛道为例,在赛题与相关的赛事辅导讲座中,融合了5G、IoT、物联网操作系统Huawei LiteOS、华为云、ModelArts等诸多来自产业一线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直接指向“5G+AI+IoT”通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全面面向未来科技变局培养创新性人才。

“5G+AI+IoT”的组合,是时代赋予的技术创新礼物,也是全球科技变局中的关键胜负手。与5G、AI的结合,是物联网技术新纪元的开启,也是国家新基建战略下必然启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身处变局当中,每一位技术人才都应该思考如何利用“5G+AI+IoT”,成为时代的渡河者。而在开始横渡IoT的银河时,少年选手们首先需要最趁手的船桨——华为在IoT领域的基础与产业积累,恰好发挥了关键作用,并获得了选手们的最坚定支持。

长期以来,华为都聚焦打造IoT领域的基础设施,构建肥沃的产业黑土地。基于华为云、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华为构建的统一开放的全栈式物联网解决方案,以“联接+云+智能”,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可达的云服务,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并为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实现了可信、可靠的万物互联。

截至目前,华为物联网已在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领域聚合了3000+合作伙伴、覆盖50+细分行业,其中已有1000+伙伴的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了规模商用。此外,华为生态大学通过华为ICT学院已与全国270多所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通过专业建设、创新训练营实践、企业公开课、校企共编教材、实训室建设、师资培训、竞赛等多种方式助力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

5G、云、AI、IoT,一系列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新基建周期中,国家经济与千行百业发展的全新动力。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很多惊人的新基建创新,根源就来自某位大学生选手此刻的创造。

华为的人才观:依靠少年建设未来,先把未来世界带给少年

在愈发紧密的人才培养周期与愈加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中,企业应该与高校找到共识,达成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平衡点与沟通机制。产业要帮助高校搭建舞台,给选手最新的道具,但演出的主角始终是高校,是千万初出茅庐的少年英雄。华为与高校之间,既不是强耦合,也不能解耦。而是彼此尊重,高效沟通,扮演好各自擅长的角色。

华为中国区战略MKT部长陈亚新认为,未来几年我们可能持续推进我们产学研融合,使得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从华为公司角度人才方式,选育用留这四个流程,但是高校人才可能是育是放在第一位,指导指引放在第二位,练是第三位,送是第四位,这两种不同人才观对于人才的诉求期待是一样的。未来世界变化使得我们不得不认出一个问题,产业、行业和技术迭代变化实在太快了,而且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应该是常态,在这种背景之下进一步产学研融合是企业界和高校界坐在一起的理由,也是未来持续合作的动力所在。

在这种判断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从冠名高校物联网大赛,到全面的赛题定制、赛事赋能,其实展现了华为在产学研融合领域以及人才培养观念上的一贯体系。其核心在于面向应用,面向未来、面向生态,同时高度尊重和支持高校教育应有的边界。既发挥自身优势,又理解高校教育与科研活动的本质。总体而言,华为在科技变局中的人才培养观念,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主动担负创新使命,播撒华为技术因子。

无论是以大赛促进校企合作,还是与高校教育的多种方式结合,华为始终注重在高校师生间进行华为技术的普及与传播。比如将华为云、5G、IoT与AI等技术在本届大赛中进行普及和推广。这些正向引导,将直接培养在校大学生中涌现带有华为基因的物联网领域人才,正向引导学生学习华为物联网技术、考取华为认证,从而推动华为人才生态生机勃发,源源不断。

2、为产业链、ICT生态广泛培养人才,蕴育中国科技人才整体储备。

根据计世资讯的报告的预测,2020年全球ICT人才缺口已经达到了1200万。华为推测,未来很长时间中各ICT核心领域都将出现人才紧缺的状况。所以华为已经将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由为华为培养人才提升为为ICT生态和全产业链培养与储备人才。只有ICT人才不断涌现,填补各个环节弱势缺口,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科技的自立与突破。

3、适应高速变化,将最新技术带到高校,推进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促进融合。

在时代的高速变化中,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科研体系三大系统的耦合能力受到了极高挑战。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高度接驳,必然建立在高校有能力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具价值的新锐技术与产业工具基础上。在产学研融合实践中,将最新技术带到高校就成为了华为的独特优势与社会责任。5G、云、AI、IoT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应用体系,通过华为与高校的合作,多种赛事、教材、认证体系的推动,源源不断走入了校园,成为学子们直面未来挑战的工具。

从今年特殊的大学生物联网竞赛,到华为规划的产学研融合方式与人才培养观念。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在科技产业的关键变革中,相信少年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勇敢开创未来,是赢得未来唯一的方案;但在此之前,产学各界要先把未来世界的图纸与工具交到少年手中,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见识未知的伟岸,察觉肩头的责任。

物联网的银河,只是智能世界的一道风景;而面对更广阔的未知,我们今天犹如稚儿。真正去开拓未来的今天的少年学子们,而产学各界需要为他们做的,仅仅是准备一颗星辰当作方向,把今天最好的技术装入他们的行囊。然后告诉他勇敢去闯,正是少年,且放长歌。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