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房地产标签的泛海控股 资金短缺问题靠什么解困?
作者: GPLP 来源: GPLP 2020-09-06 18:05
从房地产到金融,泛海控股难逃负债魔咒。
作者:Azure
来源:GPLP犀牛财经(ID:gplpcn)
6亿元融资展期公告显示了泛海控股(000046.SZ)资金流短缺的现状。
2020年7月17日,据深交所官网消息,泛海控股发布的对外担保公告显示,泛海控股此前向山东信托申请的6亿元贷款即将到期,泛海控股拟就该笔融资进行展期,融资期限延长3个月。
据公开资料显示,泛海控股曾于2018年向山东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贷款6亿元。
与此同时,2020年6月30日,泛海控股发布的关于母公司提供财务资助的公告也同样显示泛海控股有点“差钱”。
据公告,泛海控股拟接受其控股股东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泛海”)及其控股子公司拟提供总额不超过60亿元的财务资助,实际借款数额以实际发生额为准,借款期限不超过1年,到期前,经协商一致可以展期,本次借款的利率为5.22%,用于日常经营周转。
泛海控股成立于1989年5月,前身为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物业发展公司,1994年,泛海控股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交易,当时其股票简称为“深南物A”,此后多次更名,股票简称还曾为“光彩建设”“泛海建设”。
为何泛海控股会缺钱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转型尴尬:房地产业务萎缩,金融业务难挑梁
多次更名的背后,泛海控股的业务线也是同样不断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泛海控股2014年的一次转型,当年,泛海控股宣布从单一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向涵盖金融、房地产等业务的综合性控股上市公司转型的目标。
不过,直到2020年1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泛海控股才最终将所属行业分类由“房地产”变更为“金融-其他金融业”。
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机动调整策略,在商业运作中十分常见,也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的一个见证,只是,泛海控股的转型与之相反。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毛利高,收益大,无法轻易割舍,而金融又非一日之功,能否顶上房地产业务下滑的缺口不得而知;另外一方面,从泛海控股自身来讲,地产业务要“后撤”,但又“舍不得”,金融要“前进”,但是“力道”却不够。最终,几年下来,泛海控股负债持续增加,现金流不佳依赖母公司的财务资助。
从2014年起,由于泛海控股的“主动放手”,泛海控股在房地产行业的营收持续下降,据其近年财报,自从2018年到2019年,泛海控股的房地产部分营收分别为48.54亿元、28.06亿元,同比下滑42.20%。
总体来看,如今的泛海控股依旧属于转型当中,还处于转型“阵痛期”。泛海控股过去3年的营收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泛海控股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68.76亿元、124.04亿元、125.02亿元,2018-2019年增幅分别为-36.05%、0.79%;2017-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8.91亿元、9.31亿元和10.95亿元,2018-2019年增速分别为-67.80%、17.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波动更为剧烈,2017-2019年分别为22.81亿元、-5.58亿元、4.92亿元,2018年更是亏损5.58亿元。
2020年第一季度,泛海控股的业绩情况仍不乐观,根据泛海控股的一季报,其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几乎全部下滑且录得亏损。
2020年一季度,泛海控股营业收入为23.34亿元,同比减少18.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减少105.7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16.93亿元,同比减少555.50%。
为何泛海控股的业绩下滑明显呢?这跟泛海控股金融业务的增长有关。
按照泛海控股的转型预期,在退出房地产业务之后,主要营收将来自于金融业务。
诚然,在过去几年当中,泛海控股金融业务的业绩增长明显。从营收角度来讲,2019年,在泛海控股内部,保险行业的营收已经超过房地产行业成为第一营收来源。然而,从毛利率角度来考量的话,保险行业的营收与房地产行业相去甚远。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泛海控股在保险行业实现了44.10亿元收入,然而这部分的营业成本却高达43.40亿元,毛利率仅为1.59%,相比之下,同期“被放弃”的房地产行业毛利率则高达51.31%。
这还不包括泛海控股其他金融业务的“不争气”,比如,以信托业来说,2019年,泛海控股在信托行业的营业收入为23.44亿元,同比下滑0.97%;毛利率为54.40%,同比减少6.81个百分点。此外,在泛海控股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4家参股公司中,有2家在2019年录得亏损,其中,中泛集团2019年净亏损了20.10亿元。
毛利率高的行业逐步退出,金融业务虽然有所增长然而其利润却少的可怜,这最终导致了如今泛海控股的尴尬局面。
债务重面对融资成本升 靠出售资产改善现金流
业绩下滑且亏损,这让泛海控股不得不考虑融资。仅在2019年,泛海控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6.57亿元,而且为了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高达399.63亿元。
泛海控股2019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泛海控股负债总额为1447.65亿元,其中包括1021.21亿元的流动负债和426.44亿元的非流动负债。
泛海控股的融资成本也开始水涨船高,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泛海控股融资余额为833.92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为8.64%,计算下来,若均以一年期计且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泛海控股需支付72.05亿元的利息,这是其2019年净利润的6.58倍,而泛海控股833.92亿元的融资构成为银行贷款、债券和非银行类贷款,其中以银行贷款余额最多,为306.36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为7.45%;债券余额为241.83亿元,平均融资成本8.38%;非银行类贷款余额为138.93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为11.28%。
从融资的期限结构来看,833.92亿元的融资以短期融资为主,有430.53亿元融资额将于一年之内到期,占总融资额的51.63%。
也就是说,2020年底,泛海控股还要面对430.53亿元的债务偿还问题。
相比不断增长的债务,泛海控股的现金流下降严重。据泛海控股2019年财报显示,2019年,泛海控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5.72亿元,同比减少39.47%,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49.5亿元,相较上一年净增加额为2.85亿元。
由此可见,现金流问题早就让泛海控股头疼。为了解决该问题,泛海控股还曾通过变卖资产来解决。
2019年2月,泛海控股控股子公司武汉公司向融创房地产转让其持有的上海公司剥离部分资产后的100%股权,出售价格为148.87亿元,截至2019年四月末,泛海控股已收到融创房地产支付的款项共106.51亿元。
出售资产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仅为其贡献了占净利润总额106.51%的净利润,还改善了现金流和负债情况,只是,这依旧解决不了泛海控股的根本问题。而且,新的问题又来了。
泛海控股在美国市场的业绩表现有点难看。泛海控股2019年年报显示,其在美国房地产开发项目账面价值折合36.69亿美元,占净资产比重的77.31%,不过由于该项目处于建设期,尚未带来收益,因此,泛海控股在年报中提示“部分项目存在减值”。
在泛海控股的境外资产中还有Wework,Wework曾一度被市场认为是超级独角兽高歌猛进,软银向其投资规模近110亿美元,然而,如今的WeWork生存艰难,而在WeWork的早期投资人当中,泛海控股也是其中之一。泛海控股的2018年报显示,2018年,泛海控股曾出资1亿美元投资WeWork公司,其持股比例为0.55%,彼时,WeWork的投资估值为1232亿元人民币。
渴求资金的泛海控股能否摆脱现金流紧绷状态吗?GPLP犀牛财经将持续关注。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