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钉一体,阿里为何深踩油门?

作者: 周天产业分析 来源: 周天产业分析 2020-10-05 21:51

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阿里有一句广为人知的价值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二十多年来,这家企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自我变革,而在今年「大出风头」的钉钉,最近成为了阿里新一轮变革的主角。

9月 27日,阿里公布新一轮战略部署,将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并将整合阿里集团所有相关力量,将「云钉一体」战略全面落地。

根据该部署,原钉钉事业部、阿里云视频云团队、阿里云Teambition团队、企业智能事业部宜搭团队、政企云事业部、数字政务中台事业部、乌鸫科技部分团队,全部加入新的大钉钉事业部,全面融入阿里云智能。

与此同时,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将调任集团,另有新的任用。

在2019年 6月份阿里组织架构调整中,阿里将钉钉并入了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而最近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并且加码「云钉一体」,可能是钉钉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意义也最为重大的一次变动。

这意味着,「钉钉」二字之于阿里内外,已经有了全然不同的内涵。在公众看来,一般会认为钉钉是企业协作沟通工具,而对阿里来说,钉钉是其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也是要与阿里云「开疆拓土」的战斗伙伴。

为什么阿里要在这时「深踩油门」,「云钉一体」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01 组织变革的集结号

对许多企业来说,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往往是被动的、谨慎的,积弊许久再下定决心给组织做手术是常见情况。

这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人」是企业最重要也最复杂的生产要素,对组织做调整,就是对「人和人的关系」做调整,其中的阻力和潜在风险都是巨大的。

而阿里的组织架构调整往往是「主动响应式」的,这家公司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调整部署,理解这种调整的关键在于,阿里是一家顶层设计能力很强的企业,组织架构的相关调整是战略落地的先决手段。

比如在2018年,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将中台的智能化能力和阿里云全面结合,同时让集团CTO张建锋出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就是为了提前布局,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底座做好准备;包括在2018年,将天猫升级为「大天猫」,也是类似的战略先行逻辑。

美团王慧文曾感慨,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面,组织能力真的过关的只有阿里,换帅,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无异于给高速行驶的车辆换装发动机。

钉钉从0 到1 乃至1 到10,成为国民级应用,但再上一个台阶,就需要一个更加广阔的战略加持,钉钉升级的背后,是钉钉在走出初创期,走入深水区。

而走出初创期的标志性进程,就是云钉一体的加速。

按照张建锋在2020云栖大会上的阐述,阿里想要构建的云,「不是简单的IT设施的云」,而是一系列数字技术的组合,钉钉现在就是作为一个应用层面的聚合,既能满足企业协作的需要,同时也向开发者开放,企业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大幅度提高数字化升级的效率。

「最终的效果是为了让组织变革更敏捷、创新更容易、企业变得更有活力」,简言之,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变革到了一个即将提速的阶段,本就相辅相成的钉钉和阿里云,现在要通过更紧密的协同结合,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数字化解决方案。

阿里的组织变革公告,更像是军令状和集结号,强强联合的两大业务,要准备打一场面向未来的「硬仗」。

02 云钉,为什么需要一体?

说是「硬仗」,阿里的对手其实只有自己。

根据钉钉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3 月31日,钉钉用户数超过3 亿,企业组织数量也来到了1500万,而根据研究机构QuestMobile的数据,钉钉吃到了疫情给协同办公带来的最大一块红利蛋糕,其MAU数据从19Q4时的介于5000万~1亿,蹿升到了2.5亿左右,继续拉开与对手的差距。

与钉钉占据国内第一位置相伴发生的,是阿里云建立的统治地位:阿里云已经在较长时间保持着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有率第一。

实际上,钉钉已经越发显著地成为阿里云的一大流量来源,作为用户界面,钉钉已经成为了阿里云的对外接口。

如果形象化地以一辆智能汽车来举例子,钉钉就是用户可以用手指进行触屏操作的界面交互系统,而阿里云则是整辆车——集成了后端的智能驾驶算法和硬件。前端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底层技术的稳定和逐步迭代,这也就解释了钉钉和阿里云的关系。

企业家们从最初的聊天OA功能开始,越发被「吸引」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从此就「回不去了」。

以前,阿里云和钉钉各有侧重,阿里云在拓展市场时的策略是在细分领域拿下大客户,做出标杆案例,是一种从上往下的渗透。而钉钉更多是在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从下往上的渗透,二者终有相遇之时。

所以,当钉钉的大型企业客户增加,企业的需求越发增多,甚至很多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贯穿企业内部所有系统的平台」时,这些大客户需要的也是阿里云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里有海量的用户,复杂的场景,也有非常多的脑力从业开发者,加上数字化技术是一片还没有人确立标准的「应许之地」,也就为中国在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土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底层技术尤其需要场景,底层技术的精进也越发需要大用户量和及时反馈,从而及时优化,马太效应一旦形成,就能招到更好的技术人员,这也最终形成正向的循环。这也是阿里云和钉钉一体化的意义所在。

阿里云和钉钉,本就是协同作战的双生关系。2019年钉钉划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调整,也是对这种关系的理顺明确。

03 变化已经在发生

人对未来的判断,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就像马车时代的人无法勾勒汽车的模样,我们其实也很难想象出,未来5~10年后的数字化浪潮,到底能够塑造出怎样的经济图景。

不过,一些已经在发生的变化迹象,足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东方希望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民营企业,创立于1982年,曾多次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业务涉足重化工业、农业以及商业地产等多个领域,现有员工26000余人。

像这样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对信息化、数字化等概念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涉足,但是因为业务庞杂,市面上又没有提供完整方案的供应商,最终其信息化呈现出的就是碎片化、分散化、发展程度低等特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业务条线,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相互之间独立运作,代码缺乏维护,迭代起来也十分困难。

而在接入了钉钉之后,这些分散、庞杂的系统有了一个整合统一入口,最直接地,员工只要凭借ID登录钉钉,就能够进入各个系统和应用,不再需要记忆密码——而在过去,每天都有60单以上的员工提出重置密码工单。

前台小小的改变,其实意味着在后端分散的数据已经被打通,数字化的业务创新具备了基础条件。

通过钉钉开放的底层生态,东方希望能够直接将精力放在符合自身需要的应用功能开发上,不需要重复造轮子,也避免了保有体量庞大的研发团队。举例来说,通过钉钉平台接入生产管控系统,负责人能随时随地的查看各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同时东方希望还整合了包括MES、物流、客商服务、出勤、点餐、EHR、快递签收、协调办公等52个微应用。基于钉钉平台,东方希望以仅10余人、90万元预算,实现了更多人、9000万元才能完成的软件系统开发。

类似的改变,正在东方希望、立白、复星等知名民企身上,一个接一个的发生着。当这种量变积累到一个临界点产生剧变,中国产业的升级也就完成了。

而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甚至都不需要去招募研发人员,而只需要通过对云钉一体上各项开放生态的应用,就能够对组织、业务进行数字化升级。

应当说明的是,企业数字化说到底不是点几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动作,而是需要每一个组织从上到下都倾力参与的系统工程,这其中,有着大量非标准化的配置和需求产生,即便是对于阿里来说,想要把所有事情大包大揽地妥善解决,也并不容易。

因此,to B的正确打开方式,必须是集团军作战。

从本质上来说,之所以能发生这样的改变,暗合了斯密早已阐释的「硬道理」:专业分工。

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对周天财经表示,to B一定是需要生态的,而这个生态的关键就是SaaS。

这位业内人士进一步阐释说:「微软为什么在AWS处于先发优势的情况下,还可以快速崛起。就是因为即便是在底层技术上,微软占下风,但凭借牢牢占据交互界面的优势,微软开始有了压倒AWS的势头,背后的逻辑在于:有SaaS。因为每家企业在采购的时候,肯定不是一上来就指定要买哪家的服务器,而是说要哪个OA系统,也就是说用户侧的优势能反推底层技术的进化,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越多人用的技术就会变得越好。」

实际上,用户层形成的大量反馈,反过来倒逼技术进化的回路,而只有技术的不断优化,才能保障前端用户界面上不丢失数据,功能都能得到完整实现。

这也是为何,云钉一体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之所以必须,上面已经谈过了,而之所以「可能」,是因为阿里向来就有集团军作战的特点,to b行业的特点就需要集团军作战,攻坚技术也好,拿下大单也好,离不开各种能力的综合凝结。

当钉钉越发成为商业乃至企业的操作系统,可以确定的是,云钉一体,还有最近的一系列调整,就是在整合最强的产品和团队。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