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内卷,阿里的出路?

作者: 杨国英 来源: 杨国英观察 2020-12-15 20:54

文/杨国英

现在,在反垄断的舆论浪潮中,最难受的,莫过于阿里了。

10月24日,是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天,马云在外滩的演讲,随即遭遇到官媒的质疑和民意的讨伐。

此后,阿里是诸事不顺:

蚂蚁IPO被暂缓;

反垄断(平台经济)征求意见稿出台;

多个省市的反垄断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中央定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市场监管总局出手,阿里被罚;

……

时势转变,这或许还刚刚开始。

国家政策对互联网巨头的态度,已经从10年前的过度包容,转变成今天的有限包容——事实,也还是包容的,比如昨天,对阿里的处罚,并没有要求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

国家政策的调整,无疑是对的。

相比10年前,今天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已经局部呈现出怪兽的特征,他们对产业的渗透,已经无孔而不入,他们对底层商业生态的冲击,也有了打破民生成本平衡点的迹象。

全球政经乱象纷杂,外部压力重重。

在今天这样的时点上,标杆性企业要有大局观——所以,阿里是可以批评的,互联网巨头也是可以质疑的。

但是,对部分舆论的过度上纲上线,我是反对的——尤其是在这一次反垄断的舆论浪潮中,呈现出的诛心之论,比如,对湖畔大学的极端评价等等。

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包括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们,必须理解,理解国家的不容易。

理解在全球困顿之下,中国的政策定调,要兼顾内外,要兼顾发展和公平,这就是我昨天批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原因。

对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过度扩张,有些是必须批评的,比如蚂蚁可能涉及的金融高风险,有些也是应该理解的,比如资本对实体经济的过度渗透,包括进军菜市场等。

当然了,理解不等于支持。

理解是一种客观态度,至少,可以看清当下互联网巨头的现状。

过去几年,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疯狂扩张?

1,数据经济,大者恒大,强者恒强。

互联网企业的无边界扩张,可以降低数据搜集的成本、提高数据转化的收益,并且,还可以增加客户的粘性——这是移动互联网经济的生存法则。

2,全球化扩张遭堵,只能对内疯狂扩张。

过去几年,美国带来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尤其是针对中国。

在逆全球化之下,国内互联网巨头的对外投资,阻力越来越大,风险也与日俱增,这从今年美国和印度对中国APP的封堵,即可窥之一二了。

无奈,国内互联网巨头只能对内疯狂扩张了。毕竟,他们相较传统企业,既具有数据整合的优势,更具有现金流和高估值的优势,他们的巨量资本亟需去处。

逆全球化,导致中国经济的内卷。

中国经济的内卷,又必然导致境内资本的内卷,而这又以境内互联网资本为代表。

如果没有记错,2016年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之年。

这一年,马云提出了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的概念,旨在“全球买、全球卖、全球运、全球付、全球游”,让阿里变得更大、更强。

但是,五年快过去了,今天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怎么样呢?

除了在东南亚的布局,可圈可点之外,阿里在印度、欧洲、美国和非洲的布局,都不尽如人意。

印度,之前阿里参股的印度电商BigBasket,现在传出,印度塔塔集团将收购其80%的股权,阿里将出局。

欧洲,今年双11,彭博社发文称,阿里对欧洲电商和云计算市场的进展十分有限,面对亚马逊、微软的强大压力,阿里的全球化决心遭到质疑。

……

逆全球化,经济内卷,资本内卷。

而资本过度的内卷,又必然激起民意和政策的反弹——这就是阿里稍显无奈的现状。

今天,世局难料,全世界进入大拐点,在此之下,阿里四顾茫然实质必然。

茫然,但不能久久无措。

当下阿里的战略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扎根中国,着眼未来。

扎根中国,有所为,有所不为。

着眼未来,着眼硬核科技创新,着眼之于未来的空间物理、生命科技创新。

也许,马云是时候真正做一个“外星人”了。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