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定音!2021,中国经济怎么走?
作者: 杨国英 来源: 杨国英观察 2020-12-20 20:47
文/杨国英
国运之战,其道险狭;
狭路相逢,勇者能胜。
刚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一系列的重磅信号。
2021,不仅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发生了变化,而且,以此为始,在国运艰险之下,中国正式亮剑了。
当然,我们的亮剑,是夯实自身的亮剑,是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亮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去年明显不同:
对2021年的重要安排,超级具体,超级硬核。
先说前三条: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战略科技,国运之锚。
对此,中央提到,“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家全的重大难题”。
我的解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中国不能被人卡脖子,以举国之力进行突围。
过去两年,是中国科技被美国卡脖子的两年,华为、中兴等被制裁,美国祭出的实体清单,一轮接着一轮。
就在前天,美国商务部再次将中芯等77个实体,列入到受管制的“实体清单”。
美国商务部公告截图
战略科技,不是应用科技,基础理论、基础科研是要下硬功夫的,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的。
过去三四十年,当我们落后时,别人会忽视,当我们强大时,别人必打压——这就是大国博弈的丛林法则。
但是,历史的进程,已经切换到当下,在战略科技领域,无法躲避,只能面对,只有亮剑。
2,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集群的硬核优势,不能丢,必须强。
过去两年,在美国强大的贸易压制之下,中国经济之所以能稳,关键之关键在于,中国具有短期难以替代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
但是,短期不可替代,不等于中长期不可能替代。
事实上,过去两年,美国除了鼓动制造业回归本土外,更是联手欧日,超大规模扶持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制造业,以试图消解中国的产业链供业链优势。
增加自主可控能力,继续拉开与追赶者的距离,继续保持中国优势,这刻不容缓。
要知道,中国是人口大国,存在着庞大的就业人口,必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中国才能稳定,才能在稳定中谋发展,这靠互联网是靠不住的。
3,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扩大内需,这个讲了多年了。
但是,今年的意义不一样。
扩大内需,再结合今年经济会议的第6条(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则就意味深长了。
拜登上任,有一种舆论认为,中美贸易冲突是要缓和了,美国建制派是主张全球化的。
这种认知,低估了中美博弈的中长期性,低估了美国国内矛盾必然要向外转移的必然性,低估了当下全球进入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复杂性。
所以,这次中央将扩大内需定位为“战略基点”,其指向就是中长期,这与“内循环为主”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扩大内需,稳定住中国经济增长,并通过需求端的提振,刺激供给端的创新。
扩大内需,就是要让大众群体,能消费得起,并且敢于消费。
所以,最压制消费需求的房地产,明年肯定不会松绑的,房价普遍性的上涨,更是不要指望了,这结合第7条(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就更明确了。
所以,包括医疗、教育等民生保障,明年肯定是要加大投入的,解决大众人群的后顾之忧,大家才敢于消费。
所以,强化反垄断是必然的,要降低全社会运行成本,就必须反垄断。
垄断的本质,就是谋取更多的利润,垄断的后果,就是增加全社会的运行成本,不管垄断的主体是谁,是从事互联网还是实体。
亮剑!
现在,剑锋所指,风向已明。
最后,谈几点随想:
未来,真正的科技人才,更值得尊重,真正的科技企业,更有前途。
未来,投资的风口,可转向不可知领域(当然是普遍人眼里的),纯粹嫁接型的互联网+,已是昨日黄花。
还记得半年前,我曾提示A股要“告别科技,拥抱生活”,那时的科技股有点虚高。
而现在,在半年的回调之后,是时候拥抱科技股了,拥抱硬核科技股,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和集成电路等领域,当然,前提是你多少得懂一些。
与国运同在!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