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创投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思考
作者: ToB新势力 来源: ToB新势力 2021-01-15 11:41
银河系创投创始合伙人饶慧钢在2020年11月21日银河系大学,重点分享了银河系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思考。
讲到工业互联网,自然离不开工业。我们就把传统工厂做了一个解析,拆开来看一个工厂需要做什么。
1、采购环节。它需要采购生产资料、设备、耗材、工业品,这是比较大件的,当然也有日常办公等非生产物资的采购。
2、生产流程。包括工业设计、作业流程(MES)、过程控制(自动化、智能化),可以理解为工业3.0、4.0。中国很多工厂还在2.0时代,未来有没有可能3.0、4.0一步走通,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3、产品模块。因为工厂生产的东西不是虚拟产品,是实体可见的。主要的产品涉及到设计环节、研发环节、售后、远程运维等环节。
4、市场。还有怎么把产品宣传的更好,有一些工厂质量做的不错,但是他不会包装,也不会宣传,不会对自己的亮点进行解析。销售订单环节对接ERP系统,货出来需要包装、物流。物流的基础设施,在行业里面已经很成熟了,特别跟C端有关的,以抖音为例直播导致工厂具备了一键代发的能力。
5、其他领域:能效方面,怎么更加节能。机器在运转,每多耗一点电需要不少钱。环保也是在制造业企业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还有安全问题,这是国有企业工厂里面头号的任务,当然还有供应链金融。
第四次工业革命两大驱动因素:人口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拉动倒逼
我们认为2020年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转折点。它有几个标准性的事件:
人口红利走到尽头。在美国人口红利走到尽头之后紧接带来的就是整合。在美国、日本可以看到要么是商社整合,要么是工厂整合,总是得有人站出来进行整合。整合标志着一个存量经济的正式开始。
传统工业里面,我们看到的增量的工业占比在整个GDP里面很小,像医疗工业、半导体工业,这些是高速增长的。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是在存量市场。在存量市场里面,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必须要进行快速的数字化。
举例,之前看一些项目,可乐在中国的工厂,因为疫情导致没有办法和他的服务商和零售体系对接,生产出来没有办法卖出去,他们要快速地把系统上上,对很多制造业企业,他们已经意识到,不是单纯的降本增效的问题,已经关系到生死的问题,来了疫情就没有办法做了。
制造业会进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到最后网络化的过程。工厂最传统的是在一些信息层做改造,解决的只是作业流程的问题,未来是一定要打通机器的控制层、通讯层,实现三网融合,实现人机物互联互通。
5G的设施不会那么快,在工厂很多时候数据一定是一部分在本地边缘计算,一部分数据传输到云端,因为有大量的数据,最后汇总到云平台。
工业2.0在中国有没有可能3.0、4.0同时实现,这是有可能的。在农业领域可以看到,农业还在1.0时代,农业改革把2.0到4.0一步智能化到位。
工业互联网的契机首先是消费互联网高速发展,在过去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产业互联网、流通行业的公司一个一个上市,消费互联网最后会倒逼整个工业互联网升级转型。
我们谈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它本质上要解决两个问题:
工厂上了这一套系统或者上了这些硬件,上了这些传感器之后,我能不能解决成本大幅度下降?或者效率大幅度提升。这个要被证明。过去无论是MES还是ERP在工厂推广很难,很难的原因就是你说不清楚它到底提升多少效益,你说提升10%、20%,这不一定,因为这些东西还是一个流程上的东西,流程上的东西取决于老板的思维,思维跟不上,系统再好也没有用。
工业互联网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不能实实在在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像酷特智能讲了,能把成本降低50%,效率提高20%,一正一负就是70%,你能不能精算出来,计算不出来,不可量化,这个投入有可能是伪命题。二是跟订单有没有关联,我是不是上这一套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脱离订单说工业互联网也是不完整的,所以工业互联网的两端,一端是成本和效率,另外一端是订单。至少要把两者其中之一的问题真实的解决。
工业互联网把大家拉到同一起跑线
我们预测工业互联网在今天从零开始的起跑线上,对所有企业来说,每一个企业未来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1、人口红利在工厂端消失,招不到人,这些人去哪了?去了美团、服务业,大家不愿意去工厂。工厂用人最多的三大行业:建筑施工业,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业是男生多一点,纺织服装业女生多一点,他们宁可做服务业。
十年前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人口占了整个劳动力接近50%,今天在今天只有15%,很多人不愿意做。逼着传统的产业借助数字科技来解决用工难的问题。在产业之间大家也在抢人,高端产业从低端产业抢人。一些优秀的人不愿意去普通的服装厂,愿意去电子厂,因为电子厂收入高。服务业抢整个工厂的人。工厂接到单没有人生产,最后也不行。我觉得对于工厂制造业来说,进入了数字科技大时代,包括信息化,包括物联网,包括5G带来云平台的机会。
2、订单越来越小型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消费分级的需求导致的。我们去很多的公司聊,发现他们每年能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小,大的订单被一些巨头垄断,接不到大订单,市场在催生柔性快反的供应链。什么是柔性快反的供应链,对这一块供应链体系怎么定义?如果做好柔性快反供应链要做好两点:一是对前端消费者的数据有精准的预测。二是要做到后端在整个生产端数字化和智能化。
为什么要做到打通前端的数据?刚刚的双11很多的品类一卖很多很多,很难预测。在工厂里存在不可能三角:产能、库存、交付质量。每个工厂的产能都是受到限制的,可能只能生产这么多。预测可能需要卖一万件,最后实际只卖了三千件,七千件就浪费掉了,预测不够就卖的少,如果是服装过了季只能是库存,库存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订单预测少了,临时爆单,就得临时找人,这些人不熟悉工艺,就会导致生产之后的产品质量下降,大规模的退货。这三个构成了工厂的不可能三角。
所以产能、交付质量、库存,这三者能够协调好的企业,就是一个柔性快反的供应链。今天所有的渠道商、品牌商、零售商没有人愿意承担更大的库存风险,所有人都在试销。先卖200件试试,再卖1000件试试,都是一点一点试,没有人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3、存量经济,中国有61个行业进入了万亿级,这些基本上都在存量经济,他们竞争很激烈,存量经济有可能倒逼工厂自己做一些渠道。以前的工厂我生产只管生产,我下面找流通商就解决了。未来会发生很多变化,一是因为中国制造这么多年,导致中国本土的制造能力很强。比如说像器材备件,美国的第一大连锁品牌75%在中国代工。中国有非常多成熟的代工厂,这些工厂不满足于给这些品牌打工,可能因为这个竞争的激烈,利润越来越低,就会走一个制造型零售的路线,亲自去做更下沉的市场、更小的企业。
因为今天整个互联网移动端带来这样一个机会,供应链出海到亚非拉这些国家,这样形成了一些制造型零售公司。可以看到美国有非常多市值在5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制造型零售,自有产品,自有零售渠道。中国到了制造型零售企业出现的时机。
4、5G的基础设施。它会催生人机物的互联互通,传统工厂的流程发巨大的变化,传统工程是流程思维、流程驱动、每个动作每个环节。
5G、人机物互联带来的结果就是用数据来驱动,工厂从流程思维转向数据思维。因为数据是同时并发,在工业的每一个流程的节点,不需要等到数据的产生以后按照流程的逻辑再到下一个节点,这个节点主要产生的数据一定向所有的节点分发数据,这样数据互联互通会带来效率十倍的增长。这是下一代工业互联网非常大的想象力。
5、有没有可能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叠加?今天可以看到机器人的项目越来越多,融资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可以同时解决工业3.0自动化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4.0的数据化的问题。
同时也是未来物联网整个环节里面最关键的数据的收集、处理、计算节点。这个节点,今天还没有爆发,但是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案例分析
最后看一些案例:(见PPT)
企企通,从工厂生产资料的采购切入,链接了两百多家产业链里的核心企业,通过这些企业,通过采购链接20万家中小企业,这个流通渠道相当厉害,很多银行跟他们合作,对核心企业来说,这是他的应付账款,对于他的上游企业可能是应收的数据,银行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做供应链金融。
震坤行,工业品采购维度切入,包括京东工业品也独立了,因为京东工业一年的销售额是一千个亿,工业品这一块销售额是一百个亿,完全可以独立了。
时谛科技,从鞋子三维设计软件切入,因为鞋子需要快速的设计开发,快速的选品。
长胜科技,从服装布料工艺的角度提供工艺设计整套解决方案。
树根互联,产品运维角度出发,三一重工把所有机器卖出去以后,需要能够远程的监控、运维、调度。
黑湖制造,从MES切入。
百布易卖,从IOT切入,和物联网的数据相结合,结合以后有很大的优点,能够知道每一台机器,这个机器历史上给谁代工,生产哪些产品,产能是什么样的情况,是否今天在开机,是否正在生产,这些数据是天然的能跟下游的订单相匹配,同时跟供应链金融很好地对接。
捷配,从三网融合切入,把信息层、控制层、通讯层融合,充分利用传统工厂的剩余产能。传统工厂在生产一款产品的时候,需要20道工序。这20道工序里面,捷配生产其中4-5道工序,协同工厂生产标准化的产能的15道工序,两边设备的数据全部打通,甚至包括过程的检测,包括质检环节都可以用机器去替代。
51BOM, 从产品宣传角度切入,在产品端、市场端也有产品宣传的需求。可能对于简单的商品,不需要做太多的宣传,但芯片生产出来不是马上可以卖掉,需要融入到终端技术解决方案当中,51BOM率先从直播切入,帮助国产替代芯片的厂家,把他们的产品通过直播的方式宣传到下游的用户,每一场直播有几千工程师能够在线了解工厂生产的产品。
大族机器人,从机器人切入的。机器人有很多的项目在融资了,说明资本对超前赛道还是蛮关注的。
银河系创投将会持续在探索工业互联网的路上前行,同时也期待遇到更多优秀的创业者一起交流、探讨、学习。
【声明】该文由作者本人上传,其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亿邦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亿邦动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本文涉及侵权 ,请及时联系run@ebrun.com。